歡迎來到 職場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職場知識學習網站!
保險的確不是騙人的,但是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由于存在一部分吧,素質比較低的這種保險銷售人員,他在推廣的時候,的確給咱們挖了不少的坑。
今天啊就來盤點盤點這些坑,大家來看看,在生活中有沒有遇到,包括周圍的朋友也可以互相的提個醒。
一、保障范圍里的“坑”
頭一個最容易出現的坑就是保障范圍,這個事兒在保險銷售人員給咱們說的時候往往是只說好的不說壞的,都說這個能保,那個也能保,但是,哪些不在這個保障范圍里,往往不會著重強調甚至壓根不說。
我們也看到有朋友這么說啊,說我當初買了這個這個重疾險,后來啊確診得了這個腦囊腫,我去看那個保單一看,說良性囊腫在這個保障范圍之內我就放心了,拿著保單去這個保險公司的時候,保險公司說,對不起,你這個賠不了。
為啥呢?因為在這個后面還有一句說明,說像這個腦囊腫啊腦血管疾病等幾類是除外的,這個就抓瞎了。說我得了這個病,還買了這個保險,還賠不了,當時我就根本不知道這個事兒啊,所以大家在買這個保險的時候不能光聽他說那個好的,尤其是關于這個保障范圍,一定要自己好好的看一看,這是最容易出現問題,最容易出現糾紛的坑,就是這個保障范圍。
二、夸大理財型保險的收益
那么接下來呢,就是投資理財性保險了的一些問題了,最常見的就是夸大了投資理財型保險的收益,當然關于理財性保險我們單獨講過一期司聊啊,大家可以去翻一翻。
常見的問題就是,往往這些保險銷售人員都是照著那個收益可能出現的上限甚至是極限值來給大家講,比如說投連險啊有的說能到百分之20啊百分之30,我們一高興,啪,就買了。
但是殊不知啊,一般情況下保險,理財型保險產品收益能到年化百分之3 、4就已經相當不錯了,甚至有一些可能會出現虧損,比如剛才咱們說的投連型的,所以在這個地方大家要冷靜啊,尤其是面對一些高利率的吸引的時候。
三、將保險誤導為銀行理財
那么第三個呢,就是有些朋友容易把保險產品跟銀行理財劃等號,其實這個事不能怪大家啊,我們之前專門講過一期銀行理財的坑,也說過這個問題。
因為一方面是銀行可以代銷一些其它的金融產品,另一方面,最關鍵的有一些不良的銀行業務人員他就會做飛單,他給你推薦一些他自己能拿到而且是高返傭的產品。
可能有些朋友本身想存個款,或者想買個銀行理財,稀里糊涂稀里糊涂的買成保險了,這種情況大家在簽合同的時候一定要看準,到底你買的是銀行理財,是他哪個理財,還是不小心買成了一個保險,在簽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啊,這是第三個坑。
四、不合規投保的“坑”
那么接下來就是個技術問題了啊,有一些不良的保險銷售人員會誘導咱們的投保人,不合規投保,這個事大家一定要注意,常見的兩種情況啊。
第一種叫帶病投保,因為他著急把這個保險產品推銷出去嘛,雖然比如說我們得過什么病啊,有什么病史啊,甚至剛出院的朋友啊,他為了賣給你這個保險會跟你說,沒關系沒關系啊,這事兒我不說,我不說沒人知道,你就趕緊買。
他是為了拿這個傭金啊,不要把保險公司當傻子,一查病例就能查得出來,如果是出現這種不合規投保啊尤其這種帶病投保的,那最后肯定是不賠嘛,而且咱們國家的保險啊,多少年來還有這種特性,就是叫這個叫松進嚴出,不像國外很多保險公司,嚴進寬出,咱們是寬進嚴出,就是投保的時候很輕松,稀里糊涂的買了,但是出的時候卡你一下,你就很難受了。所以帶病投保這個事自己一定要小心,啊我明知道的一些問題不要犯。
第二個就是代簽字,比如說我想給這個我愛人投保,她不在,那可能保險經紀人就跟我說,小司沒關系,你簽吧你簽吧,你簽了都行。
這種地方會有很多的隱患。
第一個,對于保險公司來說,只要是代簽的,都是無效保單,這是容易產生糾紛的啊,第二個,這里面可能會有一個道德風險。
大家去琢磨琢磨代簽字這種事兒,有沒有可能,我給某個人買了保險,我代他簽了字然后我再使點壞把他弄成什么樣兒,我去騙那個保費呢,這個事兒大家自己琢磨吧啊,的確出現過類似的問題不在少數,那剛才這兩點就是主要的不合規投保的形式,大家要小心。
五、“隨時全額退保”的坑
最后一個就是保險銷售人員會跟你說,啊沒關系,買吧買吧,買了之后什么時候想退的時候可以全額退保這個地方是個坑啊。
咱們就有個用戶給我留言說,小司,我買了個理財型保險,我一算虧了,這個利率太低,我買了兩年了,一年兩萬,我想退保,但是買了兩年了4萬塊錢的保費都交進去了,哎?這個保險公司跟我說只能退1萬9千多塊錢出來,為啥呢。
因為退保的時候不是退你的保費啊,而是退的叫現金價值,保單的現金價值,跟保費是兩碼事,要扣除一大堆的費用,尤其是頭幾年,所以說說那種全額退保啊什么的,在猶豫期那是另當別論,但是只要一過了這個猶豫期,沒戲。
以上盤點的這些,就是咱們在買保險的過程中最常見的一些坑,咱們互相提個醒,我相信,不少朋友都遇到過。
2017年最新保險理財騙局1、保險當理財賣
據報道,生命人壽上海分工司的營銷員在產說會上將該公司產品“富貴花年金保險”宣傳為“富貴理財協議金賬戶”。甚至,保險公司代理人告知投保人接受公司電話回訪時只要回答“知道了、對的”,“不要問他問題”,“不要問他五年以后可不可以退,公司肯定讓你長存”,“這份合同就是你的存折,放在家里不要給任何人看”等。
【支招】
將保險說成理財產品,或是將保險說成是類銀行定期存款,這是近年來保險銷售誤導常見之話術。某些業務員偷梁換柱的主要目的是通過迎合客戶“重投資收益輕風險保障”的消費心理,來達到圈保費的目的。有已經離開保險行業的保險代理人稱,加入公司之后,主管逼業務員要親戚朋友買保險,要不就是自己掏錢請準客戶參加產說會。產說會上成功銷售的產品代理人還可以額外獲得獎金。
2、承兌收益還送禮
據報道,有營銷員在向客戶介紹保險產品的過程中承兌收益,并且銷售完成后向客戶手書“每年分紅大約5%左右存期十年,利息領到80歲,80歲另加滿期生存。”營銷員甚至還自行出資贈送客戶彩電等禮品。這樣的案例并不少見。福州某保險公司女客戶經理為了討好客戶提高業績,購買了高檔禮品贈送給客戶。然而,禮品送出去后客戶卻不買賬,該女客戶經理透支兩張信用卡,刷了近40萬元,被警方抓獲并刑拘。
【支招】
送禮品、抽獎等活動在保險行業內十分普遍。不過,這些看似平常的促銷行為卻涉嫌違反了行業監管規定。2009年實施的《保險法》第116條明確規定,保險公司及其工作人員在保險業務中不得“給予或者承諾給予投保人、被保險人、受益人保險合同約定以外的保險費回扣或者其他利益”。保監會年初擬對互聯網保險返券送禮現象放行,如贈送與保險直接相關的物品等,累計不得超過對應保險產品總保費的5%。仍不得以現金或同類方式向投保人返還所繳保費。
3、回訪電話玩調包
購買過人身險產品的消費者對保險公司在猶豫期內必備的電話回訪環節一定不會陌生。但是,部分消費者卻對此頗不以為然,將其認為是保險銷售騷擾而掛斷或是對其敷衍了事,草率回答,而這一輕視的做法往往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這樣的案例也不少。2013年初,張女士在銀行購買了一份人身保險,銷售人員提醒她會有保險公司的回訪電話,要保持手機暢通,張女士也未放在心上。幾天后,張女士果然接到了保險公司的回訪電話,她沒有仔細考慮便做出肯定回答。在張女士仔細閱讀條款后發現產品并不適合自己,便以自己對產品不了解為由申請退保。
但是保險公司提供的電話回訪錄音顯示,張女士對所購買保險的各項內容均已了解,若退保依據合同約定將損失30%保費。無奈之下,張女士只得自己承擔解除合同的損失。這就是不重視保險回訪惹的禍。
【支招】
客戶新入保險后,一般都會給予10天的“猶豫期”。保險公司有責任在投保人猶豫期內進行電話回訪。投保人一旦發現不符合自己的購買意愿,投保人可以選擇猶豫期內解除保險合同。電話回訪本是保險公司確保客戶投保利益的環節,卻被某些保險銷售人員篡改隱瞞。
4、誘導投保人隱瞞病史
消費者在購買保險時,往往會被要求如實填寫保單項目中的信息。在涉及投保人或被投保人的相關病史的時候,有的消費者認為是隱私緣故或擔心保險不理賠而選擇隱瞞。當然,還有一部分人害怕麻煩,跳過不寫。對真實情況的隱瞞,一方面來源于消費者本身,還有保險代理人不可推卸的責任。許多案例表明,一些保險代理人為騙取保費,誘導其填寫錯誤的信息或者隱瞞真實情況。
【支招】
在保險條例中,如實告知非常重要,因為這和理賠直接掛鉤。如果投保人隱瞞病史,一經查出,保險公司可以不承擔賠付責任。在投保壽險的時候,一定要向保險公司如實告知,可以以亞健康的標準投保,保險公司會酌情對保費進行升高會調整。
下一篇:2017年澳洲投資房產政策是什么有哪些風險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空巢老人”要如何理財豐富晚年生活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