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zzch.cn]報道:大凡當企業(yè)領導的,大抵都希望把事情做圓滿。重大決策要正確,產品質量要優(yōu)良,投資項目要精準,改革措施要見效,企業(yè)管理要科學,等等,想法很好,但實踐下來,卻是心想事成者并不很多,個中原因,無疑錯綜復雜。研究一下成功者的經(jīng)驗,對我們認識這個問題,改進這項工作,或許會有所裨益。
有一則故事。歐共體成員在一起研制大型客機。試飛時,一些國家的工作人員照例將“精心保養(yǎng)”、“小心愛護”等字樣,貼在機艙的醒目位置上,提醒前來試坐的顧客處處小心。這幾乎是全世界飛機生產商的“慣例”。而德國人卻按照自己的理念,撕去了那些提醒字樣,請前來試坐的顧客,對機艙內所有設施盡可能的折騰,比如廁所門,可盡力硬拉硬拽,甚至摔打;對座位,盡可搖晃,甚至拆卸;凡是開關、按鈕、能轉動的地方,可盡最大的力氣去扭動;抽水馬桶、餐具、頂燈開關等,都可以破壞的方式使用,以達到最高的使用極限。結果,凡是易損易壞的部位都暴露無遺,最終都采取了改進措施,得以加固完善。德國人制造的機械經(jīng)久耐用在這則故事中得到了體現(xiàn)。
這個故事,講的是提高產品質量,使之堅實耐用的問題。對于上市公司高管來說,不但在夯實產品質量方面可資借鑒,就是對于做好領導工作,也可以從中吸取許多深刻的教益。它向我們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思路:在做企業(yè)經(jīng)營管理工作的時候,如何借用外力,完善自己的決策,完善自己的方案,完善自己的措施,完善自己的制度,把自己的公司經(jīng)營得更好,管理得更強。
要有正確的目標。為人處事,大約都有一個目標。正確的、清晰的目標,是事業(yè)成功的重要保證。錯誤的目標,或者摻雜個人因素的目標,常常會貽誤事業(yè)。德國人制造的產品質量過得硬,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有一個正確的、明確的目標———生產耐用產品,完全是廠家的事。有了這樣的觀念,他們自然會廣納善言,多方想法,多種措施,千方百計提高產品質量,即使多耗資源,多費勞力,多費時間,減少銷售,也在所不惜。相反,國內有的上市公司高管,雖然也有自己的奮斗目標,也想把企業(yè)辦好,但是在這個目標中,摻雜著太多的個人打算,有的是把公司作為自己升遷的跳板,有的則是作為自己圈錢的平臺,有的甚至還打著將公司據(jù)為己有的小九九,等等。有這么多的私心混在其中,還能指望他們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傾注到企業(yè)的發(fā)展上嗎?由他們執(zhí)掌的企業(yè)還會有太好的光景嗎?
要有改進工作的真誠態(tài)度。任何產品,任何決策,任何事情,開始時總不會那么盡善盡美,總會有這樣那樣的缺陷,這樣那樣的瑕疵,這樣那樣的遺憾。對待這些問題,是漠然視之,還是縈系于懷?是掩著、藏著、掖著,還是勇于揭露,大膽公開?是自己悄悄地做,還是動員社會力量查找問題,廣泛挑剔?思路不同,態(tài)度不同,做法不同,結果就會迥然不同。德國人能夠成功,就因為他們有改進工作的真誠態(tài)度,對自己的工作,對自己生產的產品,不護短,不諱疾,誠懇地要求前來試坐的顧客,對機艙內的所有設施盡可能地摔打、折騰,通過這種途徑,把存在的問題盡可能地暴露出來,最終生產出了過硬的產品。他們的行動受到人們的稱贊,他們的做法值得借鑒。兩廂比較,我們有的上市公司老總卻差遠了。講成績大半天,講問題一支煙,講功勞竹筒倒豆子,講缺點躲躲閃閃,大會上高調歡迎提意見,到會后人家真來提意見時,臉上就掛不住了,剎那間由晴轉陰。幾年下來,公司里頌揚聲一片,高管們自然歡喜異常,喜則喜矣,公司的面貌卻每況愈下,令人擔憂了。
要有寬廣的胸懷。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巧借外力,完善自我,一定要有博大的心胸。把公司存在的問題公之于眾,讓別人橫挑鼻子豎挑眼,就會有刺耳的話,不那么中聽的話,使人臉上發(fā)燒的話,讓人坐不住的話。當事人如果沒有寬廣的氣度,一聽到此類言語,就跳將起來,雷霆大作,就會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要想從這些激烈言辭中看到挑刺者的一片善心,從一些不很準確、不很完善的表述中,看到意見的合理成分,那不過是一句空話而已。
筆者曾經(jīng)訪問過一家上市公司,他們的高管就善于從逆耳之言中吸取營養(yǎng)。有一次,集團出于把公司做大做強的考慮,擬將自己的一塊回報率較高的優(yōu)質資產注入公司。原本以為,這項議案會比較容易通過。不想,卻有意見提出,收購這項資產,董事會必須承諾,連續(xù)3年收益率要達到6%以上,如果達不到這項指標,大股東要用自己的利潤彌補缺額。這意見聽起來讓人受不住,大股東本是出于支持公司發(fā)展的好意,反招致誤解。但靜下心來往深處想想,這意見確也中肯。事實上,這個項目注入公司后,因資產規(guī)模一下子增加很多,會攤薄利潤,短期內的確會影響公司的業(yè)績。為了保障投資者的利益,大股東最后嚴肅地作出了承諾。事后,公司高管把壓力變成動力,經(jīng)營上開動腦筋,實現(xiàn)了連續(xù)3年回報率6%以上。該公司董事長深有體會地說,對待刺耳之言,要換位思考,把它看成是對公司規(guī)范運作的要求,對公司發(fā)展的殷切期望,這樣考慮問題,才能從善如流。
“水性虛而淪漪結,木體實而花萼振”。不同的聲音,不同的意見,是壓力,是動力,也是引力。如果上市公司高管能高瞻遠矚,虛懷若谷,開誠布公,經(jīng)常聽到不同聲音,經(jīng)常聽到逆耳之言,不因人廢言,不因自己的好惡擇言,不因顧面子棄言,頭腦只會越來越清醒,思路只會越來越開闊,決策只會越來越正確,企業(yè)也一定會越辦越好。
職場貼士:在日常生活中,要專門拿出一部分時間來鍛煉身體,讓身體一直處于健康的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