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職場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職場知識學習網站!
“我上周因為到處找工作,花掉了近2000元,最終還是沒結果。”4月11日,新疆財經大學大四學生王鵑(化名)無奈地對記者說。
大學生求職一周花掉兩千塊,教授認為大學生不必對形象過分包裝,應對自身有清醒的認識。看到前者大學生為了求職花費大量金錢,本人笑了,笑得相當之無奈。大學走過來的人,都知道找工作是什么一個滋味。看到后者教授的為了安撫學生的求職心切,說了一句正確的謊言。當然素質是第一位,那么伯樂是不是在一個大學生沒有包裝情況下能夠看到他(她),并知道那就是千里馬嗎?“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這需要考驗。
在目前這種“大學生賤如大白菜”的背景下,大學生為了參加應聘不得不早早排隊人才市場,不得不把人才市場的電梯擠壞。圖的無非就是找口飯吃,而且這口飯找得吃得都不是很容易。積極找工作不得不用一些五花八門的手段來爭取應聘成功,比如:為了參加求職動輒花上千元打“飛的”;做漂亮的簡歷;給自己買一套職業裝;甚至給自己設計寫真集,等等。知難不進,最后自己回家當“啃老族”,招致一片罵名,個中心里也不是一番滋味。
所以,在目前這個就業充滿浮躁的大前提下,大學生高價包裝求職,我們應該理性看待,不能一味責怪大學生。要清楚大學生就是目前社會不良風氣的直接受害者,而不是制造者。
大學生求職包裝的根源無非就有兩種:其一,用人單位的挑剔,對人才標準過于浮躁;現在隨手拾到一份招聘廣告,都是會千篇一律地寫到:要求本科學歷以上,英語六級,計算機兩級,男身高多少,女身高多少,甚至還恬不知恥地要求女大學生在某些時候能為公司“獻身”,等等。其二,社會的虛假泛濫。學術腐敗在近年來一度成為了災難。假的泛濫,真的便會貶值。未出校門,很多大學生在自己的畢業論文上,先進行了造假體驗。自己論文在網上復制抄襲已經成為一種習慣。近年來看到的教授院長論文抄襲也是司空見慣。最近,有人提出要取消本科畢業論文,在社會上也引起了討論,贊成的有之,反對的有之。不過,狀現在的本科畢業論文,真真正正坐下來好好寫的,寫出成果的少之又少。
大學生生活在現實與浮躁的“夾生縫”中,面對招工單位千奇百怪的挑剔的眼光,難免給人產生一種錯覺,砸鍋賣鐵都得要包裝自己,并不是大白菜系紅繩那樣簡單。自己十幾年寒窗苦讀,總不能為了節省幾千元錢的“包裝費”,而使本身就“賤如大白菜”的自己賣不出去?
誰導演了大學生高價包裝求職?學校、社會難逃干系!類似大學生高價包裝自己求職的新聞,本身就是一個社會風氣的不良信號,應該引起大家的重視。在這里,本人也是不贊成大學生求職過分地包裝。但,在這樣的背景下,也得替大學生想想,其實他們無奈。
下一篇:求職者人品成為企業招聘首要條件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電郵發送簡歷中的“潛規則”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