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職場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職場知識學習網站!
怪圈一:
用人單位:我們要有經驗的成手,但絕不要將來會跳槽的。
畢業生:不是從別的單位跳槽出來的,怎么會是有經驗的成手?人往高處走,既然有過跳槽經歷,當然可能第二次、第三次跳槽。
“有一定工作經驗”的字樣,大大地寫在招聘啟事上,有的還特別用紅色水彩醒目地勾畫出來。在會場里來回轉兩圈,記者看到,多數用人單位都將“工作經驗”設定為一項硬指標,甚至擺出一副“無經驗者免談”的架勢。
抱著 簡歷 轉了一個上午,長春稅務學院畢業生小盛毫無斬獲。翻開他的 簡歷 ,門門功課成績都不錯, 英語 四級證書也有,但就因“沒經驗”,他屢屢被拒之門外。“我剛畢業,上哪兒找經驗去?沒有公司聘我,我就永遠不會有經驗;可沒有經驗,就沒有公司聘我。真是氣死人”。
“沒經驗的,我們得先 培訓 ,他還沒為企業創造利潤呢,就先占用了企業的資源。況且現在跳槽成風,防不勝防,企業可不想到頭來人財兩空。”吉林省智能網絡公司的招聘人員一語道破用人單位的共同心思。
“既要有經驗的,又不要跳槽的,根本就是個悖論。”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畢業的小郭,現在某公司當會計,她來 招聘會 上是想尋找理想的新單位。“當初找工作,因為沒經驗,只能湊活找一個。熬了一年多,總算有工作經驗了,決定‘跳槽’,一定找個更好的”。
“我們用人單位才是被逼無奈!”長春鋒線科技公司總經理語氣很無奈,“我親力親為 培訓 新員工,可員工一有了技術和經驗就跳槽,我的努力和信任頓時全都白費,付出的精力和成本也付之東流,鬧得公司元氣大傷。”這位年輕的總經理態度堅定:“絕不要會跳槽的,這是我們的一條‘剛性原則’。”
吉林師范大學的陳同學說:“不管用人單位怎么想,我的計劃就是:找一個單位先干著,有了能力再跳,不斷‘更上一層樓’。”
怪圈二:
用人單位:到處撒 簡歷 的,缺乏明確的職業目標和職業生涯規劃,當然也就不可能有充足的崗位準備,我們不要。
畢業生:不到處撒簡歷,怎么爭取更多的機會?我們還不都是被就業形勢逼的。
國內某大型門戶吉林分站的招聘臺前,人來人往。一個英俊的男生擠到臺前,自我介紹了一番,然后放下簡歷,又擠到隔壁的招聘臺前。瞄著這個男生到處投簡歷,招聘人員指著其背影說:“喏,這樣的,我們肯定不要。”
“剛才這小伙子是學電子商務的,而我們招的是記者,他的文學素養及新聞感都很差,并不是我們需要的人,卻跑來自我推銷,這說明他對自己沒有準確評價。這種人,一看就是硬著頭皮只是想先擠進一家單位而已,一定干不好,也干不長。”招聘人員搖搖頭說。
“滿天撒簡歷,只是浪費彼此時間。”智能網絡公司的招聘人員也一肚子怨氣:“我們招的是高級管理人員,對專業要求很高,可許多畢業生也不看專業對不對口就過來遞簡歷,上面一大堆沒用的‘優秀’,整天光應付這些人了。”
“誰愿意到處撒簡歷啊?我這本簡歷,制作成本至少還得5元錢呢。可多投簡歷,才可能獲得更多機會啊!”經濟管理干部學院的夏同學不到一個小時就投出了7份簡歷,她說:“學校開了那么多課,我也選修了很多門,雖然談不上門門精,但也都懂一些,就是為了拓寬將來的就業渠道。對我們而言, 招聘會 上多投出一份簡歷,就為自己多投放了一分希望。”
“不是沒有目標,也不是缺乏 職業規劃 ,可專業對口單位實在有限,我等不下去了。”學設計的嚴崎畢業已經一年多,仍未找到理想單位,只好摒棄“專業對口”的找工作原則,和不少學生一樣,看見“差不多”的單位就投簡歷。他無奈地說:“對口好單位你未必能進去,如今還有幾個人會死抱著專業不放?甭管人家招什么,先去試試,先占領一個崗位再說,總比沒工作強。”
怪圈三:
用人單位:張口就要月薪上千,這樣的人,我們不會招。
畢業生:大學4年,花了6萬元;即使月薪千元,不吃不喝還得5年才能掙回受教育的成本。希望工資過千元,難道有錯?
“有些畢業生條件倒還不錯,可一張口就要月薪上千,真是太不切實際了。總以為掙錢容易,沒什么資歷,又不成熟,這樣的人,我們不會招。”長春京苑文化公司項目經理竇先生一臉不悅,他剛接待了一個這樣的畢業生。
反感“開口就要月薪上千”的用人單位不在少數。吉林一舟電器公司的董經理對記者說:“報酬與工作能力是相匹配的,你為什么不先介紹自己能為公司創造多少效益?你對公司了解嗎?你對應聘的崗位有何理解?你有什么工作思路?不談這些,先問工資,這樣的畢業生不會把公司的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又怎么能期待他做出成績?”
“初來乍到就要求工資上千的畢業生,往往自恃能力很高,實際眼高手低。”吉林弘野公司人力資源部部長陳冬告訴記者,根據他們的經驗,這樣的畢業生工作一段時間后,有了資歷,有了業績,胃口會越變越大,如果得不到加薪,一有機會會馬上“另攀高枝”,“所以,除非特別優秀的急需人才,這樣的畢業生,我們在第一關就會將其PASS掉”。
畢業生們對此頗有微辭。吉林師大的小鵬同學為記者算了一筆賬:上大學,連學費和生活費,一年少說要花家里1.5萬元,如果月薪1000元,一年才能掙1.2萬元,也就是說,不吃不喝5年才能掙回受高等教育所花費的成本。“如果4年大學畢業,和中專畢業生掙的一樣多,又何必上大學?”小鵬不平衡,“供我上學,家里已經有了虧空,不趕緊賺錢回報父母,心里過意不去。再說家里人知道了,在親戚面前也沒面子呀!”
吉林大學計算機系的于同學明明知道用人單位“不喜歡”,可每次應聘,他還是忍不住要問月薪是否千元以上。“我上大學,家人全力供我,現在我將成為家里的經濟支柱,每個月還得還助學貸款,薪水少了活不下去。何況,將來還得買房成家,沒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怎么行?”
仔細想想,用人單位有自己的道理,求職學生也有自己的苦衷。如果雙方多一點換位思考,多一點對彼此的理解和體諒,分別調整自己的招聘策略和求職心態,也許就會少一些遺憾,多一些成功。
職場貼士:為了避免打電話時找不到人而捉迷藏,要及時給別人回電話,因為你很容易找到打電話的人,這樣你的留言就不會堆積起來。如果那個人此時正忙,許多善于運用時間的人就會約個時間再回電話。在有些人的錄音電話中留下詳細的口信,可以使你免受長時間談話之累,還會使你更快地得到答復。
下一篇:怎樣完善你的“求職博客”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網上求職小技巧---定期更新簡歷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