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職場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職場知識學習網站!
稅收流失現象在各個國家表現都很突出,納稅遵從在解決稅收流失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以下是小編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中國個人所得稅納稅遵從問題的論文范文,供大家閱讀參考。
摘要:自從稅收出現以來,納稅不遵從的現象也應運而生,就像是某些學者所說的,“有三件事情在人的一生中是確定的:稅收、死亡以及人類為逃避死亡、稅收而努力做出的事情”.因此,納稅不遵從的現象在世界各個國家都是普遍存在的。西方國家由于制定了較為完備的稅收法律,懲罰措施也較為嚴厲,所以,納稅不遵從現象較我國有很大的改善。而我國由于稅收征管法還有待進一步發展,所以納稅不遵從現象尤為突出。
稅收流失現象在各個國家表現都很突出,納稅遵從在解決稅收流失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世界各個國家都對稅收遵從現象給與了高度的重視,國家稅收征納關系和諧是由許多方面相互作用引起的,納稅遵從在里面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而且由于納稅不遵從引起的稅負不公平現象也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因此,納稅遵從現象對于提高稅收征管質量和效率有著重要的意義。
同時,我國的個人所得稅是實行的分類分項所得稅制,而國外發達國家(例如美國)的個人所得稅實行的是綜合所得稅制。所以,在稅制的設計結構上存在很大的差異,我們應該結合我國的實際國情,通過對我國個人所得稅稅制的研究,以及影響納稅遵從的因素入手,對個人所得稅納稅遵從進行分析。
本文共分為六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文章的第一章。該部分首先介紹了本文的研究意義和背景,接著回顧了國內外相關研究文獻,然后闡明了文章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之后指出文章可能的創新點及存在的不足之處。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第二章。首先對相關概念進行了界定,然后闡述了納稅遵從理論的理論基礎,主要包括預期效用理論、前景理論、新公共管理理論、博弈理論等。通過對這些理論的分析,可以看出提高我國的納稅遵從是可行的。
第三部分是文章的第三章,是本研究的實證分析部分。第三章首先是對博弈論的基本理論進行了簡要的介紹,通過對基本理論的介紹引出本文所要介紹的納稅人和稅務機關的博弈問題,進而通過建立納稅人之間的博弈模型,以及稅務機關之間的博弈模型,為后面的理論分析提供了實證分析。
第四部分主要是文章的第四章,這一部分主要是講述的我國的個人所得稅納稅遵從的現狀以及所出現的問題,同時,在本章中,做了一個小的問卷調查,對濟南市幾個事業單位和個體工商戶進行了對個人所得稅納稅遵從方面的問卷調查。
第五部分是文章的第五章,這一部分主要是借鑒國外納稅遵從的經驗,通過借鑒國外的經驗總結我國提高納稅遵從的方法和經驗。這一部分主要是借鑒了荷蘭、美國、澳大利亞和日本的經驗,通過分析這三個國家的經驗,得出我國在提高納稅遵從的時候應該著重從完善納稅信用體系、提高納稅人的納稅意識以及完善社會中介咨詢機構,從而為我國提高納稅遵從問題提供了借鑒。
第六部分是文章的第六章。這一部分通過前面的實證分析以及國外的經驗借鑒,得出了提高我國納稅遵從的政策建議。主要從完善我國的稅收制度、提高我國的稅收征管水平、提高公民的納稅意識、優化我國的納稅環境以及發展社會中介咨詢機構的力量等五個方面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
關鍵詞:納稅遵從;稅收制度;影響因素;建議措施
第一章:緒論
1.1研究背景及研究意義
1.1.1研究背景
納稅遵從問題一直以來都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最近幾年,相關部門在治理稅收流失、提高公民納稅遵從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是,我國的個人所得稅納稅遵從情況還是不容樂觀。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稅收的支持,提高個人所得稅的納稅遵從度,也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
1.我國個人所得稅所占比重較低
表1-1所示:
從表中可以看出,近年來,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增長迅速,個人所得稅占稅收收入的比重也是連年上升,從2001年的660.4億元上升到2011年的6054.1億元,增長了近10倍,已經成為我國不可或缺的稅源,成為組織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但是,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個人所得稅所占的比重還很低,發達國家的個人所得稅是組織財政收入的最主要的來源,而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到2011年還未達到7%,個人所得稅發展還很不完善。
2.納稅人對個人所得稅自行申報不敏感
據國家統計年鑒統計,2009年我國個人所得稅分項所得納稅情況為:表1-2所示:
從上面的圖表可以看出,我國工資薪金所得繳納的個人所得稅占有相當大的比重,2009年的工薪所得占個人所得稅稅收收入的63%左右。
圖1-1所示:
其中:其他所得為承包承租經營所得、偶然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財產租賃和轉讓所得的加總從圖1-1可以更直觀的看出,工資薪金所得占據個人所得稅收入的一半以上,個人所得稅的收入主要是由工薪階層承擔的,而對于能夠取得更多收入的勞務報酬、稿酬所得等占據很少的比例,而且這部分收入監管較難,稅務機關也不能完全掌握這部分信息,所以,個人所得稅在調節高收入群體的收入時,并沒有真正實現個人所得稅穩定器的作用。
2006年11月8日,國家稅務總局發布了《個人所得稅自行納稅申報辦法(試行)》,明確規定了年所得12萬元以上的納稅人須向稅務機關進行自行申報個人所得稅①。面對稅務機關出臺的政策,各地個人所得稅自行申報的納稅人還是存在信息不敏感,存在著觀望的心理,同時由于納稅人自身比較忙,核對需要時間,懶惰心理的存在,都影響了個人所得稅自行申報,也違背了國家稅務總局出臺的各項政策。
1.1.2研究意義
1.理論意義
納稅遵從有很長的歷史,可以說自從有了稅收,納稅遵從就產生了。但是,對納稅遵從的研究是從近幾年才開始的。不同時代的經濟學家以效率和公平為準繩,對個人所得稅的稅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不同的國體所研究的個人所得稅的側重點不同,發達國家主要側重于個人所得稅納稅人行為的研究,而我國主要是從個人所得稅制度上進行研究。因此,要想解決我國“誠信納稅”的薄弱環節,就應該全方面的研究個人所得稅納稅人的納稅遵從理論,提高我國的個人所得稅納稅遵從。
2.現實意義
當前,我國仍然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發展不均衡,經濟結構不夠合理,國民收入的分配不公平,沒有真正體現我國所提倡的公平、效率原則,這在很大程度上與我國的稅收制度不完善、不健全有關。因此,研究如何改善我國的稅收制度,充分發揮稅收在經濟社會的調節作用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1)有利于縮小居民的收入差距,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2004年的9月份,在召開的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上,國務院明確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議題,和諧社會的構建,最主要的表現形式就是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個人所得稅在國民收入再分配方面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國家發改委發布的《中國居民收入分配年度報告(2011)》顯示,到2011年,實現了居民收入總量為83246.6億元,其中城鎮居民收入總量為58983.3億元,占到70.9%,而農村居民總收入為24263.3億元,僅占29.1%.與上年同期相比,城鎮居民的總收入所占比重上升了1.7個百分點,而農村居民總收入的比重下降了。從1998年直到現在,將近15年的時間,城鎮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長速度始終是快于農村居民的人均收入的增長速度。所有這些都說明我國政府的調節力度不夠,社會中存在著收入分配不公平現象。在這種情況下,個人所得稅作為調節國民收入再分配的作用就越來越明顯,完善我國的稅收制度,加大個人所得稅的征管,提高征管效率,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具有重大的意義。
(2)有利于完善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制度
個人所得稅有“社會穩定器”的美譽,在社會生活中扮演著第二次分配的角色,對建設公平正義的和諧社會有重要的作用。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在總稅收收入中所占比例小,而且工資薪金收入占到個人所得稅的絕大部分,這就說明我國的個人所得稅的征收絕大部分來源于公民的工資薪金所得,對于那些有多種收入來源的富人卻可以隱瞞收入減少納稅。富人納稅少,而僅靠工資薪金生活的工人卻成了組成個人所得稅的主要來源,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我國的稅制不合理,對富人的納稅遵從沒有發揮出來,通過研究納稅遵從,可以提高我國的社會公平,完善我國的稅制。
(3)有利于構建和諧的稅收征納關系
和諧的稅收征納關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而納稅人的納稅遵從是構建和諧稅收征納關系的前提。稅務機關加強稅法的宣傳,納稅人主動地去學習稅法,掌握稅法知識,主動地繳納個人所得稅,在社會中形成良好的征納氛圍,有利于提高稅務機關的征稅效率和整個和諧社會的構建。
1.2國內外研究綜述
1.2.1國外研究綜述
美國“地下經濟”所引起的稅收流失,是個人所得稅納稅遵從開始研究的起點。
對于納稅遵從的研究,可以提高稅收收入,保障稅制環境,為此,各個國家都相應的對納稅遵從進行系統的研究。
(1)對納稅遵從理論模型研究對于納稅遵從理論的研究,西方學家研究的是最早的。對于納稅遵從理論的研究,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納稅遵從理論的起步階段-1980年以前。加里·貝克爾的代表作《人類行為的經濟學分析》,是早期研究個人所得稅納稅遵從的著作,主要在經濟方面的研究,而在《人類行為的經濟學分析》中,主要是通過分析犯罪行為的模型,得到了經濟回報和犯罪成本會影響個人的犯罪行為。Allingham和Samdmo(1972)以及Srinivasan(1973)把加里?貝克爾的犯罪行為模型理論運用于納稅遵從行為的研究中。預期效用理論是納稅遵從理論所依賴的理論之一,也是新古典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在進行分析時的基本假設前提是個體和群體竭盡全力使其產出效用最大化從而選擇逃避稅的行為。Allingham、Samdmo和Srinivasan在《公共經濟學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所得稅逃稅:一種理論的分析》中,明確提出了預期效用最大化模型即著名的A-S模型。這個模型有非常嚴格的假定條件,在這些假定條件的基礎上設計出了模型。納稅人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就會權衡選擇納稅遵從還是納稅不遵從,以此來增加自身的利益。這個模型在當時具有很大的進步,對于后來的學者在研究納稅遵從問題上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但是,這個模型的假設條件過于嚴格,自身也存在著很大的缺陷。
Aim在研究期望理論的基礎上,解決了預期效用理論無法解釋的理論的納稅遵從度低于現實生活中的納稅遵從度得問題。對于得出的這一結論,他認為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過高的估計了稽查概率。所以,對于過低的稽查效率,納稅人是風險喜好型的,容易選擇納稅不遵從。
Elffers和Hessing研究得出預扣稅款可以影響納稅人的納稅遵從。稅款返還,納稅人會視為一種意外獲得,而如果補交稅款的話會視為減少了個人可支配收入。
Tversky和Kahneman開創性的運用心理學的知識來分析納稅人的納稅行為。當納稅人的處于收益狀態的時候,他的行為就會變得相對保守,更傾向于選擇納稅遵從;相反,則會選擇納稅不遵從。
(2)對納稅遵從成本的研究
海格(Haig)是最早進行個人所得稅納稅遵從成本研究的理論學家。由于各個國家的稅收流失現象越來越嚴重,理論學家開始廣泛的關注納稅遵從成本的研究。最典型的代表作有英國學者錫德里克?桑德福(Sandford)的《稅收遵從成本:計量與政策>>和《稅收管理成本和遵從成本》兩本著作。
西方的理論學家對納稅遵從成本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但是,他們研究的方向主要是國家的某項稅收或者全部稅收成本。他們在進行納稅遵從成本的測量時也都是運用的抽象調查的研究方法。美國的學者Slemrod(1989)在這一時期研究了納稅遵從成本和納稅遵從程度的關系。經過研究分析得出,納稅遵從成本和納稅遵從程度之間有很強烈的正相關關系。也就是說,納稅遵從成本越高,納稅遵從程度越高。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外國的學者對納稅遵從成本的研究更趨向于對稅收條款的變動對企業利潤所帶來的變化。研究的重點也不是僅僅局限在某項納稅遵從成本的研究,更重要是著眼點在納稅遵從成本指導年鑒的編寫方面以及估計特別稅收條款變化對企業的影響方面。Blumenthal和Slemrod(1995)在所編寫的《美國的近期稅收遵從研究》就曾提到過,他們研究重點是在研究當一項稅收改革方案變化的時候,企業對稅收改革方面的態度以及對稅收改革提出的措施建議,還有就是對企業的稅收狀況和納稅遵從成本關系之間的研究,而不是僅僅研究納稅遵從成本的規模和組成成分。
(3)從公共管理角度研究納稅遵從
20世紀70年代,由于西方政府在管理過程中所出現的失誤,西方各國紛紛出現了財政危機,各國也相應的出臺一些政策,提高政府的運營效率。80年代以來,西方各個國家正在大力推進公共管理改革,在這一大背景下,學者對于納稅遵從與稅收流失的關系問題的研究正在迅速的發展。從90年代初,美國就開始用績效來評估公共部門,1993年,克林頓推行沖塑政府運動,2001年,布什總統對于政府的行政績效也進行了一系列的努力,國際經合組織也在推動成員政府改革,努力做到預算決策、財務透明和節約支出。
納稅人對于稅務機關的信任以及所受到的尊重程度是衡量納稅人納稅遵從程度的方面,所以,政府應該轉變工作態度,進行管理改革,這樣才能提高納稅人的納稅遵從度。
1.2.2國內研究綜述
我國對于個人所得稅納稅遵從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文獻資料和書籍以及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都不及發達的西方國家。我國的理論學家在借鑒西方發達國家關于個人所得稅納稅遵從的研究基礎上,根據我國的國情,提出了很多的政策建議。
(1)對納稅遵從分類研究
馬國強(2000)對于西方的納稅遵從進行綜合研究之后,對于納稅遵從的分類進行了重新劃分。他認為,納稅人遵從行為主要分為防衛性遵從、制度性遵從、忠誠型遵從。納稅人不遵從的行為為情感不遵從、無知性不遵從、自私性不遵從。在對分類進行研究之后,還對影響納稅遵從的五個因素進行了研究,認為稅收觀念、稅收制度、稅收知識、稅收處罰和稅收程序對納稅遵從行為都有一定的影響②。
(2)對納稅遵從方法的研究
賈紹華(2002)在其博士論文《中國稅收流失問題研究》一書中,對稅收流失現象的計算方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文中綜合運用了規范研究和實證分析相結合的方法,運用現金比率法和稅收收入能力測算法對稅收流失規模進行了測算,在分析稅收流失的過程中,提出了減少稅收流失的措施和方法,即可以從中提煉出提高納稅人的納稅遵從的措施和方法③。
梁朋(2002)在其《稅收流失的經濟分析》中運用現金比率法和收支差異法對我國的稅收流失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同時運用定量研究分析了我國的稅收流失規模。通過對稅收流失現象的研究,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得出我國納稅遵從問題會導致稅收流失現象④。
蘇月中(2007)在其《納稅遵從問題的實證研究》中,運用了調查問卷的方式,經過分析得出納稅人所感受到的公平感越強,那么所做出的納稅遵從的反應越強烈⑤。
蘇教授還在文中最后提出了提高我國納稅遵從的建議,對于以后的學者研究或者是稅務機關在對納稅人的征稅政策中都具有借鑒意義。
薛菁(2010)在其《企業稅收遵從成本影響因素分析》一書中,抽取了上海市百家企業進行調查問卷,通過分析問卷所反映的信息,得出了納稅遵從成本和納稅遵從度之間的關系,即納稅遵從成本越高,納稅遵從度越低⑥。
(3)對納稅遵從影響因素研究
我國關于個人所得稅納稅遵從成本的研究,比較著名的學者是雷根強和沈峰。他們在2002年出版了《簡論稅收遵從成本》一書,在書中主要介紹的是納稅遵從成本的概念、分類以及組成要素等等,通過實證分析,認為要想減少我國的個人所得稅的稅收流失,必須注重個人所得稅的納稅遵從成本。
李林木(2005)運用抽樣調查的方法,通過稅收威懾機制,提出了稅源的信息化的重要性;通過稅收激勵機制,提出了激勵措施可以提高我國的納稅遵從度。李教授的研究比較深刻全面,對以后的稅務機關提出的稅收政策具有借鑒意義。
王炳文(2006)認真分析了我國的個人所得稅納稅不遵從現象,認為制度缺陷、用稅機制和社會壓力造成了我國的個人所得稅納稅不遵從行為的發生。
梁俊嬌(2010)認為,運用正激勵的手段比運用負激勵的手段更能提高我國的個人所得稅納稅遵從。
李大明、劉大軍(2011)則是把我國的個人所得稅流失現象歸結為征管者因素,納稅人因素,國家因素以及社會環境因素,通過解決上面的問題,可以有效地提高我國個人所得稅納稅遵從行為。
(4)相關理論對納稅遵從的研究
馬栓友(2001)、郝春紅(2003)把博弈論引用到我國的納稅遵從問題的研究,他們認為,稅務機關和納稅人之間存在著一種非合作博弈,稅務機關和納稅人之間都存在一種概率選擇稽查或者是逃稅,我國出現的稅收流失現象,都是因為納稅人與稅務機關,以及稅務機關與政府之間的委托代理關系沒有協調好,從而造成的稅款的流失。
楊得前(2007)則根據契約理論,研究政府的稅收道德與個人所得稅納稅遵從之間的關系,他認為,政府稅收道德的行為會影響納稅人的納稅遵從行為。例如政府機關出現的腐敗貪污問題,這些都會嚴重打擊納稅人的納稅積極性。他還指出,納稅人由于自身條件的差異,如性別、知識素養、教育程度等等都是納稅遵從行為的影響因素。楊教授運用道德理論引入到納稅遵從問題,突破了以往學者的研究范圍,為后來學者的研究具有重大意義。
田麗(2009)則是總結以往學者的理論,綜合運用博弈理論、信息不對稱理論、預期效用理論、激勵理論、公平理論以及稅收遵從成本理論,詳細研究了我國的納稅遵從行為。
總的來說,我國學者對納稅遵從的研究還是大多數是對國外學者的經驗借鑒,沒有深入的研究,而且研究比較單一,沒有從整體的角度去分析,缺乏系統性,而且也沒有與其他學科進行聯系,缺乏整體性。
1.3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本文的研究思路
本文共分為五大部分,研究框架見圖1-3:
第一部分是文章的第一章。該部分介紹了本文的研究意義和背景以及國內外相關研究文獻,最后闡明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之后指出文章可能的創新點及存在的不足之處。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第二章。首先對相關概念進行了界定,然后闡述了納稅遵從理論的理論基礎,主要包括預期效用理論、前景理論、新公共管理理論、博弈理論等。
通過對這些理論的分析,可以看出提高我國的納稅遵從是可行的。
第三部分是文章的第三章,是本研究的實證分析部分。第三章首先是對博弈論的基本理論進行了簡要的介紹,通過對基本理論的介紹引出本文所要介紹的納稅人和稅務機關的博弈問題,進而通過建立納稅人之間的博弈模型,以及稅務機關之間的博弈模型,為后面的理論分析提供了實證分析。
第四部分主要是文章的第四章,這一部分主要是講述的我國的個人所得稅納稅遵從的現狀以及所出現的問題,同時,在本章中,做了一個小的問卷調查,對濟南市幾個事業單位和個體工商戶進行了對個人所得稅納稅遵從方面的問卷調查。
第五部分是文章的第五章,這一部分主要是借鑒國外納稅遵從的經驗,通過借鑒國外的經驗總結我國提高納稅遵從的方法和經驗。這一部分主要是借鑒了荷蘭、美國和澳大利亞的經驗,通過分析這三個國家的經驗,得出我國在提高納稅遵從的時候應該著重從完善納稅信用體系、提高納稅人的納稅意識以及完善社會中介咨詢機構,從而為我國提高納稅遵從問題提供了借鑒。
第六部分是文章的第六章。這一部分主要是通過第三章的實證分析以及第四章的國外的經驗借鑒,對提高我國個人所得稅納稅遵從提出了政策建議。主要從完善我國的稅收制度、提高我國的稅收征管水平、提高公民的納稅意識、優化我國的納稅環境以及發展社會中介咨詢機構的力量等五個方面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
1.3.2本文的研究方法
文章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獻研究法、比較借鑒法、定性分析法和問卷調查法。
文獻研究法。通過查閱、分析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研究納稅遵從的期刊、調查報告、報紙、官方網站資料、納稅遵從經典著作等資料,通過對這些資料的整合進行了本文的分析和探討。
比較借鑒法。本文在第四章介紹了國外一些國家納稅遵從的實踐經驗。在分析這些國家取得的成績的同時,總結出他們發展過程中積累的經驗并加以借鑒。提出了我國提高納稅遵從的對策建議。
實證分析法。本文在第三章運用博弈論的方法對納稅人之間以及納稅人與稅務機關的博弈進行分析,通過對兩者的博弈分析,得出稅務機關可以利用博弈的方法,掌握納稅人的心理,從而提高征管效率。
問卷調查法。通過對濟南市幾家事業單位以及一些個體工商戶的調查中,完成了這一份問卷調查。在對調查問卷進行整理之后,能夠更加直觀的得到我國的個人所得稅納稅遵從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有價值的對策建議。
1.4創新點和不足
1.4.1本文的幾點創新之處
(1)有關我國納稅遵從問題的研究在國內仍處于起步階段,還不夠完善成熟。本文選擇居民納稅遵從進行研究,從選題上來說,本身具有一定的創新。
(2)結合我國具體的個人所得稅稅制實際,通過構建個人所得稅納稅遵從博弈論模型,分析了我國納稅遵從問題,并據此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3)本文通過對濟南市幾家事業單位以及個體工商戶的問卷調查,通過實地調研獲得相關的資料、數據對個人所得稅納稅遵從進行定量分析,探尋了我國個人所得稅納稅遵從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相比國內對個人所得稅納稅遵從方面的研究停留在定性分析的基礎上,本文在研究方法上有所創新。
1.4.2文章存在的不足
由于參考資料的有限和作者能力的限制,本文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現在:
首先,由于數據來源方面的局限,本文部分問題只能做定性描述和闡釋;其次,由于對于博弈論的知識研究的不夠深入,對于文章第三章的實證研究分析,研究的還不夠深入細致,有待在日后繼續加強;最后,文章第五章提出的提高我國納稅遵從的對策和建議由于缺乏實踐,其科學性和有效性還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得到檢驗。
第二章個人所得稅納稅遵從的相關概念及理論基礎
2.1相關概念
2.1.1納稅遵從
納稅遵從和稅收遵從歷來是理論學家研究的重點,而且對兩者的定義,理論學家都有不同的解釋,甚至認為稅收遵從和納稅遵從是一致的。但是,我認為,兩者之間還是有區別的,稅收遵從是指稅務機關的工作人員和納稅人都要遵循的規范;而納稅遵從僅從納稅人角度出發,是指,納稅人通過多種渠道,了解國家的各項稅收政策,以便能夠及時的申報和繳納稅款,履行納稅義務,保障國家的財政收入。馬國強(2000年)在借鑒西方理論家的基礎上,把納稅遵從分為防衛性遵從、制度性遵從和忠誠型遵從⑦。
2.1.2納稅不遵從
納稅不遵從是相對于納稅遵從而言的,是指納稅人不依照稅收法律法規,依法繳納自己的稅款,目前看來,我國納稅不遵從的現象比較普遍,主要表現在偷逃稅款、欠稅和騙稅。馬國強在(2000年)涉外稅務中也把納稅不遵從作了分類,主要分為情感性不遵從、無知性不遵從和自私性不遵從⑧,后來學者在此基礎上作了更詳盡的分類,分為情感性不遵從、無知性不遵從、自私性不遵從懶惰性不遵從、僥幸性不遵從、征管性不遵從、社會性不遵從和習慣性不遵從⑨。
2.1.3個人所得稅納稅遵從
個人所得稅納稅遵從,顧名思義,就是在所有繳納的稅種中,對個人所得稅的稅款的足額的繳納。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分為11個稅目,每個稅目都有不同的計算方法,而且相對來說比較繁瑣,納稅人容易在如勞務報酬和稿酬這方面進行偷逃稅款,隱匿灰色收入,偷逃稅款。一般企業對員工的個人所得稅時都實行代扣代繳,對于偷逃稅款的行為一般不會出現,因為會涉及到代扣代繳單位的利益問題。而對于隱匿收入,不易被稅務機關發現的收入,容易出現偷逃稅款的行為。因此,我認為個人所得稅的納稅遵從主要是指對個人所得稅所包含的11項稅目所實現的收入的足額稅款的繳納。
2.2理論基礎
下一篇:中學體育資源社會共享情況調查探究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審美群體的審美要求研究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