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職場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職場知識學習網站!
隨著世界各國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世界交通條件不斷改善,旅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內容,下面是小編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文山州少數民族體育旅游資源有效開發的論文范文,歡迎閱讀參考。
摘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民族文化歷史,豐富的資源、民族資源,使得這塊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倍受世人關注。豐富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為旅游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省、州黨委、政府強有力的政策導向為旅游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旅游與體育和民族體育的融合,展現了文山旅游業獨特而充滿潛力的發展前景。充分挖掘全州少數民族體育旅游資源,形成包含有少數民族體育元素的旅游特色,不斷豐富和促進文化旅游業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
本論文在調查研究、資料查詢、隨機調查、專家訪談等基礎上,梳理文山州10個少數民族體育旅游資源的分布特點,針對在開發過程中存在的提升推廣不夠、資源開發不充分、認識不夠到位、宏觀指導不系統、專業人才匱乏等問題,提出了文山州少數民族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的意義和可行性,以及在開發中應堅持的民族性、體育活動特征、與旅游業融合、保護性開發、堅持大眾參與的原則等5條基本原則。在實地調查和理論分析后,提出文山州少數民族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的構想:1.成立協調領導機構;2.透徹摸清家底;3.統籌規劃開發。主要工作有:1.加強宣傳工作形成輿論氛圍;2.整合資源打造特色品牌;3.改善基礎條件提供便利服務;4.發揮區位優勢形成民族體育旅游區;5.著眼長久發展培養民族體育旅游人才。開發模式設想為:1.民族文化生態村模式;2.專項體育競賽模式;3.節慶曰活動開發模式;4.傳承人沿襲開發模式;5.政府引導開發模式。
關鍵詞:文山州;少數民族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研究
1緒論
2011年云南省第九次黨代會提出全省經濟發展要“緊緊圍繞建設綠色經濟強省,民族文化強省和中國面向西南開放重要橋頭堡”的“兩強一堡”戰略。根據省委、省政府和文山州委、州政府對全省和全州旅游、體育事業發展提出的總體要求,結合《云南省體育旅游產業發展規劃(2013-2025)》的部署,特別是對文山州體育旅游項目的布局安排,進一步對文山州少數民族體育旅游發展作出定位,對資源進行梳理、對思路加以厘清、對開發探索研究十分必要。
1.1背景分析
隨著世界各國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世界交通條件不斷改善,旅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內容。旅游發展趨勢表明,人們更愿選擇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具有地域、民族、文化的旅游項目。體育旅游特別是帶異域文化風情的民族體育旅游成為眾多旅游者的至愛。
在國內,人民群眾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消費觀念、消費方式的轉變,旅游和體育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休閑、健康運動、體驗極限、陶冶情操、交朋會友、探尋自然、了解民俗的重要方式,旅游與體育的融合己經難分彼此,豐富發展完善旅游項目,拓展體育事業更大的發展空間,培育體育旅游聯合發展的新產業已是體育事業和旅游事業發展的趨勢。據《云南省體育旅游產業發展規劃(2013-2025)》數據顯示,2012年全省旅游總收入1702.54億元,接待體育旅游者312.93萬人次,人均體育旅游消費1195.63元,體育旅游收入38.50億元,占全省旅游總收入2.3%,年均增長率28.3%.因而,大力并堅持培育、扶持體育旅游產業壯大發展,必將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增加政府收入,更主要的是能滿足廣大群眾對充滿現代時尚的體育旅游消費需求,對地方群眾的增收致富也將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在省內,各州市依托秀美的自然資源、豐富的民族節慶活動、多彩的民族民風,形成各地獨特的旅游品牌,民族體育運動方式與旅游業的結合,使旅游更具有云南民族特色的魅力。
1.2政策支持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家將旅游和體育作為強國的戰略目標,制定了一系列推進旅游和體育發展的政策。《體育法》、《旅游法》明確提出: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提高全民族身體素質。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中,強調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發展生態旅游、體育旅游、醫療健康旅游,以大型國際會展、重要文化活動、體育賽事為平臺,培育新的旅游消費熱點。《全民健身計劃綱要》指出,積極發展少數民族體育,在民族地區廣泛開展以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為主的體育健身活動。《國家體育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適應城鎮化發展和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新形勢,重點發展體育健身休閑,體育競賽表演,體育中介等體育服務,規范提升體育用品,積極推進體育事業與相關產業的互動發展,促進體育旅游,體育傳媒,體育會展等相關業態發展。國家宏觀政策的制定為體育與旅游的結合起到了促進作用,為少數民族體育旅游資源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特別是《云南省體育旅游產業發展規劃(2013-2025))〉的制定,從宏觀角度全面規劃了未來云南立足旅游資源、民族資源、體育資源、自然資源打造新的體育與旅游相結合的新的產業形態,欲努力使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為城鎮化建設、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實現區域各類資源高度結合,為全省經濟增長、社會進步、科學發展、和諧發展、民族團結作出新的貢獻。規劃微觀突出體育與旅游結合的具體項目布局,突出地理位置、地域特點、民族特征、旅游特色、體育特質。宏觀的指導和微觀的部署對文山州旅游和體育提供了寬廣的空間,特別是對文山州少數民族體育旅游資源的充分挖掘和轉變為現實經濟使用價值,具有很強的引導作用。
1.3目的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于1958年4月1日成立,位于云南東南部,國土面積31456平方公里。轄文山、硯山、西疇、麻栗坡、馬關、丘北、廣南和富寧8個縣(2010年文山縣撤縣設市)。其中,麻栗坡、馬關、富寧3個縣15個鄉鎮249個村寨及一個國營農場與越南接壤,國境線長438公里。全州有漢、壯、苗、葬、回、傣、布依、蒙、乞傻11個民族,總人口數356萬人。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數57.6%.
文山哺育了國家領導人楚圖南、狂飆詩人柯仲平、文學家方友石。造就了被文山兒女引以自豪并聞名全國的“老山精神”、“西疇精神”.
文山各民族多為小分散大雜居,具有濃郁民族特色和鮮明的地方特點。在千百年民族漫長成長中形成了獨具特色而豐富多樣的民族文化,其中蘊藏著極其豐富的少數民族體育元素,成為具有發展前景的體育旅游資源。通過對文山少數民族體育旅游資源的調查、研究,為集“老、少、邊、窮、戰”為一體的文山州進一步研究開發少數民族體育旅游資源提出思考。
1.4意義
論文寫作目的在于利用所學知識結合文山實際,為地方黨委、政府和職能部門決策文山體育旅游發展提出依據,積極推進體育與旅游的結合,挖掘少數民族體育旅游資源豐富旅游項目;為政府增收群眾致富提供幫助;為有效、合理、持續利用資源開發資源提供參考;從理論上為少數民族體育旅游研究做努力;從實踐上探索少數民族體育旅游在民族地區旅游事業發展中的路徑。
1.5研究路徑方法
1.5.1實地調查和專家走訪。
在文山境內主要民族居住區進行實地調查。赴廣南、富寧縣主要調查壯族、瑤族體育及瑣美旅游景區開發,現山、丘北縣主要了解彝族、回族和普者黑旅游幵發,麻栗坡縣了解訖俺族和老山紅色旅游情況,馬關縣了解苗族文化和體育活動形式等。同時,走訪文山少數民族文化研究的專家、學者,拜訪文山州體育局、旅游局、民宗局、州民委有關同志,從宏觀上掌握文山體育和旅游發展的政策及可借鑒用于論文寫作的主要研究成果。
1.5.2文獻查詢和理論分析。
在“中國期刊網(CNK)”,“萬方學位論文數據庫”及網絡查找相關文獻資料,在文山學院圖書館借閱相關書籍和資料等。在查詢收集資料基礎上,結合實地調查走訪等,進行分析,逐步形成研究觀點。
2基本概念及研究綜述
用“百度”搜索得知“旅游資源是旅游業發展的前提,是旅游業的基礎。旅游資源主要包括自然風景旅游資源和人文景觀旅游資源。可歸納為人文景物、文化傳統、民情風俗、體育娛樂四大類”.國家旅游局2003年頒布《旅游規劃通則》也對旅游資源給出了界定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凡能對旅游者產生吸引力,可以為旅游業開發利用,并可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各種事物現象和因素,均稱為旅游資源”.而“體育旅游資源是指在自然界或人類社會中,凡能對旅游者產生吸引力,并能進行體育旅游活動,為體育旅游產業的經營活動所利用,且能產生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各種因素和條件的綜合”.在國外,體育資源還包括有交通狀況、服務水平、品牌影響等條件。
因而,體育旅游資源從屬手旅游資源的范疇,是旅游資源重要的資源形式,其運動的特點區別于旅游的其它資源。
2.1少數民族傳統體育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是民族傳統體育學研究的一個領域,著重點在于研究各民族千百年來在生產實踐和生活進程中形成的,具有本民族特征的體育活動,這種體育活動以某一種體育運動項目形式呈現給世人。體現了這個項目所代表的這個民族的歷史、民族信仰、生產方式、生活習俗、文化特點等,反映出各具形態的民族特質。這個項目形式以獨有的民族性或逐漸被世人所接受并推廣擴散,成為許許多多民族共同喜愛的體育運動形式,或是因各種因素湮滅在這個民族漫長發展的歷史長河中。
2.2少數民族體育旅游資源
筆者認為,少數民族體育旅游資源是基于少數民族基本點,具有顯著的少數民族特征,又有體育運動的屬性,體現著獨特的民族資源、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區位資源、運動項目資源等優勢,具有開發性的一種資源形式。這種資源具有唯一性,是旅游資源中重要的資源內容,是豐富旅游業擴展空間的資源,也是旅游體育結合的重要契合點。本文所論述的文山州少數民族體育旅游資源包括居住在文山全境內的各民族,重點是10個少數民族。
2.3研究綜述
體育旅游作為旅游產業與體育產業相互促進、交叉滲透互補共進的一個新領域,立足于體育資源,吸引人們在旅游中通過體育活動的參與感受一種新的體育旅游方式,在體育中旅游,在旅游中體育。隨著改革開放的升化,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增加,人民群眾對旅游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強,體育旅游發展的重要性和潛在價值不斷受到政府部門、旅游和體育經營者的充分認識,體育旅游作為一種產品也倍受消費者喜愛,體育旅游在內外因素的影響下迅速發展,與之相關的理論研究也不斷深入,逐漸形成實踐運行理論指導、實踐與理論同步前進的態勢。
2.3.1國外研究簡述
1966年安東尼先生發表在英國《自然休閑研究中心》的《體育與旅游》被認為是最早研究體育與旅游的論文,是一個里程碑。1982年格里普蒂斯關于5個歐洲國家的體育旅游研究被認為是體育旅游研究發展的形成。據不完全了解,目前體育旅游已成為各國旅游業吸引游客的重要手段,特別是在青少年群體中求新、求變、求刺激和冒險成為時尚,人們在觀光自然風景之時,更想參與具有異國、異地和民族風情的旅游活動,在傳統旅游業備受沖擊的時候,具有民族特色的體育旅游成為旅游業新的收益增長點。許多國家己從理論的研究深入到具體的實踐中,如:有專門的機構進行策劃,按季節推出特色旅游路線,針對不同人群推出特色旅游項目,利用重大賽事、特色賽事吸引游客推進旅游業發展等。
2.3.2國內研究簡述
我國體育旅游源起于20世紀80年代,主要形式是基于旅游過程中的體育表演,少有一些互動參與。隨后各地根據自己特有的資源條件拓寬了體育在旅游中的內容和形式。如北方的冰雪項目,利用沙漠、草原等資源開展的項目。南方則依托自然山水和人文資源幵展龍舟、攀巖、漂流和與民族節慶日相關的體育項目。
我國體育旅游研究起步相對晚,基本局限于概念的理解,包括有體育旅游的特征、分類等。目前,各省均有對本地區自然資源、旅游資源、體育資源、民族資源、人文資源等現狀而進行的研究。逐漸形成根據現狀、立于當前、整理資源、調查研究、提出建議,呈現出對資源狀況的充分認識,對發揮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效益的探尋,應該說為進一步促進旅游與體育的結合,形成優勢互補起到了積極作用。從檢索、查詢等方法得到針對少數民族體育旅游資源與開發研究的文獻資料和著述主要觀點為:
(1)文化角度分析。“從產業經濟學的視角看,少數民族體育是我國體育產業發展和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一種內涵豐富、運動形態多姿多彩、產業開發價值深厚的獨具特色的文化資源”.
(2)以點帶面研究。安斗所著《昭通市少數民族體育資源開發利用研究》,以昭通市少數民族體育資源為研究對象,較為系統地論述了少數民族體育資源的概念、開發、分類及開發利用對策。2曲靖師范學院馮強、肖淵所撰寫的《民族生態體育旅游的開發策略以師宗縣五龍鄉散居壯族為例》等均屬于以點帶面的研究。
(3)整體研究少數民族體育。趙學森所撰寫的文章《現階段我國少數民族體育的研究》分析了現階段我國少數民族體育研究的情況,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分析和評價了少數民族體育的研究現狀,從發展的角度討論了少數民族體育研究的背景,對少數民族體育的進一步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和感想。強調“現代社會發展背景下的少數民族體育,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薪新領域”.
(4)區域研究少數民族體育旅游資源廣西師范大學楊永亮所撰寫的《廣西少數民族體育旅游的現狀及市場經營模式研究》一文,對廣西少數民族體育旅游資源及開發現狀進行了調查研究,并初步歸納出民族傳統體育旅游市場開發經營和投資的一般模式。黃建芬在《麗江發展體育旅游的優勢》一文則針對麗江體育旅游現狀,以保證體育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思路,從體育旅游的生態效益、文化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四個角度,把麗江建設成為滇西北旅游、大香格里拉生態旅游的中心和示范區等方面進行了研究。
這些著述選取不同的側重點對少數民族體育旅游、少數民族體育旅游資源開發、少數民族體育旅游研究的現狀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分析,其所提觀點、理論,有許多有益于本論文撰寫并可借鑒拓展思考問題的方式。
此外,在當前少數民族體育旅游資源幵發與利用研究中,還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其一,認識不到位。即把少數民族體育項目視為運動形式而非“資源”進行保護性挖掘開發利用。其二,缺乏發展思路方面的研究。即在對少數民族體育旅游資源如何與旅游業同步發展,并作為豐富旅游業內涵方面缺乏相應的研究。
其三,對本地區少數民族獨有的傳統體育運動形式所蘊含的旅游資源價值調研、整理不充分。其四,缺乏專門從事少數民族體育與旅游研究并深層次思考綜合開發利用的人才。其中,對少數民族體育的旅游資源進行調查整理,特別是作為一種“資源形式”更為有效的開發與利用,并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同步,成為地方財政的支撐,為少數民族群眾增收的有效手段研究和文獻尤為缺乏。
3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少數民族體育旅游資源分布、特點及分類分析
文山州共有壯、苗、瑤、舞、回、傣、布依、蒙古、白、訖佬10個少數民族,居住于文山州境內8個縣(市),形成小分散大雜居的形態,各民族相互融合、相互尊重、和諧相處、發揚并延續著本民族優秀的傳統、習俗、禮儀、節慶形式,又積極吸收、借鑒融合其他民族各具特色、特點、特征的文化,體育、文藝、節慶形式,有著鮮明的傳承與創新、持續與借鑒,因地制宜又豐富發展的獨具地域的特質。
3.1資源分布情況統計
通過資料查詢,實地走訪,專家訪問等形式,據不完全統計,在文山州內,壯族所擁有體育運動項目最多,苗族次之,傳承具有本民族特點又融合了其他民族或是地域特色的但運動形式較少的是布依族、訖佳族和蒙古族以及傣族、白族等,這些在文山的非主體民族具有運動形式與所在的人口集中居住地的本民族相比項目形式少,但具有地域化的特點。
3.2文山州少數民族體育旅游資源分布特點
文山各民族因其歷史形成和居住地的特點,包括與其他民族的交叉居住形成自己的特點。
3.2.1相對集中
文山州少數民族體育旅游資源和民族群眾居住地相一致,體現出相對集中的特點。如壯族主要集中在廣南縣和富寧縣,世代居住的壯族傳承和沿襲了千百年的強身健體的運動習慣,并一直傳習著。苗族主要居住在馬關縣,其余部分人口散居于硯山、丘北,而人口較少的白族、布依族、乞佳族小聚居于麻栗坡縣,布依族居住于文山市等。無論是相對集中還是小聚居的各民族都充分發揮本民族的傳統體育的特色,并與其他民族相互借鑒、學習、結合本民族所獨有的生產生活方式,居住地域的地理環境以及本民族的文化傳承、宗教習俗等不斷豐富著本民族的運動形式。
3.2.2交叉共享的運動形式
在文山州居住的各族,因為經年累月的交叉居住、共同生活、共同生產,在語言、服飾乃至生活方式上都有許多相同之處,表現在運動形式上也趨于共同的特征。如,射弩、秋千、打陀螺、武術、摔跤、斗牛等等。
無論是什么民族在其特有的節慶活動都能看到本民族特征的體育活動,如壯族的“盤王節”、苗族的“花山節”(探花山活動),除了自己獨有的傳統體育活動形式外,各民族群眾都會歡聚一堂開展摔跤、斗牛等大家喜聞樂見又能積極參與的體育活動。
3.3.文山州少數民族體育旅游資源特點
在實地走訪調查和文獻資料查詢過程中,我們能深深感觸文山這塊神奇的土地所蘊含的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感觸到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形式,感觸到與宗教、習俗、節慶、生產活動密不可分的運動形式。其中所具有深厚潛質的民族體育旅游資源內容豐富、形式多樣。
3.3.1歷史文化積淀深厚
居住在文山境內的各民族都有自己豐富的民族文化歷史,各類體育活動是他們在千百年生產實踐、生活習俗、節慶紀念、宗教祭祀等方面的表現形式,具有本民族特點又結合其他民族運動形式的體育活動,充分體現了各民族生活習慣、民俗活動、宗教信仰的歷史沉淀。在文山居住的壯族人口總數超過一百萬,主要居住于廣南和富寧,在廣南神秘消失的句町故國給后人留下無窮的退想,富寧壯族的坡芽歌書在傳唱優美愛情故事的同時也傳唱著他們對幸福生活的想往。流傳至今的打銅鼓、武術、射弩、摜牛等是壯家人為了生存尚武求生的表現。而秋千、拋繡球、打手毽、打陀螺等則是勞作之余閑情逸致的體現。蒙古族是遷徙民族,人口數量相對較少,但延續數百年的摔跤運動無論是在哪個縣,只要有蒙古族居住的地方,在節慶日,在勞作休閑時都能看到,雖然沒有了在草原上轟轟烈烈人頭攢動的宏大場面,但剛烈勇猛的形象依然體現著北方民族特有的彪悍。
3.3.2宗教祭祀突出
在文山居住的各民族大多信仰原始宗教,在傳統的宗教儀式和祭祀過程中,所表現的體育活動形式體現了各民族自己獨特的方式。在丘北縣境內居住的葬族除了傳統的“火把節”以外,每年農歷2月初還要舉行盛大的“花臉節”,在歡唱快樂之前,一定要殺豬宰牛敬奉祖先和神靈,其后用鍋灰相互抹黑對方的臉,以祈求來年五谷豐登。這一獨具特色的形式在別的彝族聚居地極少能見。目前,按傳統的年齡輩分抹黑對方的習俗己演變成用黑色香粉互抹自己心儀的人,成為普者黑旅游吸引游客的一個重要項目。苗族的戸簽系列活動蘊含有敬神、祭祀、表演、歡樂、展示等多種功能。這些活動難于區分其主要是“為什么”,但其中的功能都可以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去領悟、去挖掘、去發現,去將這些內容豐富的活動形式轉變成更有價值的現實。
3.3.3地域特征顯著
文山州特有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和千百年來各民族世居的不同分布,形成民族各有不同相對的居住地,并決定了生產生活方式大相徑庭,表現在傳統的體育運動形式上也完全不可模仿。有的民族依山傍水,獨有的水域資源讓他們蕩漆湖間,賽龍舟便成為廣南垠美壯族和丘北普者黑舞族特有的水上運動。苗族武術、爬坡桿,蒙古族摔咬、賽馬等體育項目都是根據居住條件而傳承沿襲逐漸形成特色。因而,不同地域的民族體育運動形式極具獨有性和吸引性,也具有開發的巨大價值。
3.4文山州少數民族體育旅游資源分類
文山州各民族體育運動項目形式多樣,但都有其特殊功能。具體表現為:
3.4.1休閑型
休閑型運動主要體現為參與隨意沒有激烈競爭,有的項目規劃約定俗成,也有的是由參與者相互約定。如各民族喜聞樂見的打磨秋、打雞毛毽、打陀螺。壯族旳采高曉,苗族的滾聲室,舞族的弦舞,瑤族、布依族的拋花包,傣族的堆沙、丟包等都屬于這一類型的體育活動且老少皆宜。此類活動多見于居住地交通不方便,生活方式簡單的民族聚居地。
3.4.2競技型
競技型類體育活動帶有顯著的軍事色彩,從起源來說應該追溯到遠古各民族為了生存或是爭取保衛本民族利益,在長期的與外部力量斗爭中形成的傳統軍事行為,隨著戰爭的減少,許多軍事行為轉變為強身健體、技藝比拼、技能展示的體育活動,常見的有射彎、飛鏢、吹槍、武術、賽馬等。
3.4.3民俗型
民俗型體育活動形式是各民族特有的民俗民風的體現,也是本民族同胞喜聞樂見參與較多的活動形式,是日常生產生活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如斗鳥、斗雞、打扁擔、丟包、打火把等。這些帶有顯著民族特色的民俗活動,是外來游客最喜愛參與,從中也最能體驗民族風情的少數民族體育活動。
3.4.4觀賞型
許多少數民族體育活動帶有很強的技能技巧,有的是個人表演有的是對抗,也有是集體的展示。如苗族的倒爬花桿(個人),壯族的打銅鼓、跳盧笛(集體),蒙古族的摔跤、賽馬(對抗)等。觀賞型活動作為吸引旅游者有著獨特魅力,能集中展示本民族優秀的技能和蘊藏的文化底蘊,具有該民族突出的代表意義。
3.4.5體驗型
在文山各民族體育活動中都有可以體驗參與的活動,這些活動形式較為簡單易學,有樂趣有特色。在丘北普者黑湖邊,大家席地而坐圍成一圈,在彝族弦子音樂的伴奏下所有人都可以參與其中。前面有帶舞的舞者,中間有示范并帶著你的彝族美麗少女,大家圍繞篝火的歡快情意在整齊的腳步聲中延續。壯族的打扁擔,瑤族的拋花包,彝族的舞獅等都具有很強的體驗與參與性。
以上的5個分類具有代表性,但在文山的眾多體育活動中,有的活動形式大致一樣,有的則具有本民族的典型代表。如射弩在壯族、苗族、瑤族中均有表現。
而倒爬花桿、弦子舞、賽馬則是苗族、彝族、蒙古族的代表形式,而有的項目具有以上的某個功能也有多個功能,關鍵是在什么地方展示?為什么展示?其結果決定了或是觀賞或是參與也或是競技。如丘北彝族的“花臉節”,原是當地彝族具有祈福求安、互相祝福的民族節日。但隨著普者黑旅游業的發展,這一彝族的節慶活動先是帶有表演性后來有了參與體驗功能,而現在則是名傳退迎的民族節慶活動。每年的節日許多人慕名而來,人們嬉戲追逐歡歌笑語,“抹花臉”成了“花臉節”的重要活動內容,也成了普者黑旅游響亮的宣傳語,“抹花臉”的民族活動為普者黑宣傳功不可沒,其創造性的社會和經濟價值超越了“花臉節”辦節的初衷。
4文山州少數民族體育旅游資源開發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新高地”建設步伐的加快,旅游業推動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已成共識,景區景點建設和新的旅游資源的開發,特別是交通條件的大幅度改善,文山州各縣、鄉(鎮)積極發展旅游業,在州有關部門指導下各民族體育運動也蓬勃發展,少數民族體育旅游資源挖掘得到重視,但也有存在一些較突出的問題。
4.1提升推廣不夠
2013年召開的全州第九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共設有競技比賽項目8個,分別是射彎、吹槍、高腳競速、板鞋、武術、摔政、打陀螺、職球,并有不同的體育與文藝難以區分的表演項目。在8個競技比賽項目中僅有打陀螺具有文山少數民族體育項目的特征,其余均為設定的比賽項目。但文山豐富的少數民族體育文化資源,許多大家所喜愛的體育項目卻未能做系統性的升華,未能做積極的推廣,許多項目僅限于區域內自娛自樂。因而,要有超前的意識和勇于拼搏的氣勢,整理普及1-2項少數民族體育活動項目爭取成為全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比賽的競賽項目。如,織球就是北方少數民族體育項目,因其運動形式簡單,場地要求不復雜,容易學習便于推廣,因而成為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比賽項目。
下一篇:民營上市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研究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初中物理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