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職場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職場知識學習網站!
山東省有8160萬人,10301萬畝耕地,人均耕地1.26畝,人均糧食398公斤。人口、耕地、糧食供需矛盾的主導因素是人口增長過快,主要矛盾表現是糧食不足,主要限制因素是耕地面積緊缺和生產力低。下面是小編搜集整理的相關內容的論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摘要:山東省是我國糧食生產大省,對其糧食生產狀況進行研究,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該研究分析了山東省糧食生產發展現狀,指出當前山東省糧食生產取得了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糧田基礎設施逐步完善、科技支撐能力不斷增強、機械化作業水平大幅度提高等成效,但在穩定糧食面積、改善農田基礎設施條件、提高耕地質量、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等方面面臨挑戰。結合山東省在優良品種和生產技術、加工轉化能力、中低產田改造潛力等方面的優勢,提出了強化基本農田保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抓好糧食高產創建、提高科技支撐能力、搞好資源集約利用、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加大政策保障力度等對策建議,推動全省糧食生產穩定發展。
關鍵詞:糧食安全;生產能力;穩定發展
糧食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物資,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和國家安全的保障,保障糧食安全是我國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首要目標。我國人多地少,農業資源總量不足,人均資源量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具有極端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山東是全國13個糧食主產區之一,糧食播種面積和總產量均居全國第3位,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保持在450億kg以上。山東糧食生產事關全國糧食生產大局。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穩定發展山東糧食生產,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目前眾多學者從糧食種植規模與農民收入、糧食安全等角度對糧食生產進行了研究[2-3]。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筆者分析了山東省糧食生產取得的成效及面臨的挑戰,結合山東糧食生產發展的優勢及潛力,提出了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的對策。
一、山東省糧食生產發展現狀
1.1取得的成效
1.1.1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2003年以來,在中央和省里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的推動下,山東省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增加,單產水平不斷提高,糧食總產先后跨上了350億kg、400億kg、450億kg3個大的臺階。2014年糧食總產達到459.66億kg,實現了“十二連增”。
1.1.2糧田基礎設施逐步完善。近年來,山東大力實施糧食高產創建、千億斤糧食產能建設、農業綜合開發中低產田改造、小農水重點縣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土地綜合整治等工程項目,糧食生產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抗災減災能力不斷增強,為糧食穩定增產提供了堅實保障。全省耕地灌溉面積553.33萬hm2,有效灌溉面積502.20萬hm2,旱澇保收面積413.33萬hm2,高標準糧田44.07萬hm2。2013年開始,山東省大規模推進糧食高產創建活動,計劃到2017年,投入財政資金6.84億元,建設糧食高產創建田152.00萬hm2。
1.1.3科技支撐能力不斷增強。主要糧食作物新品種研發、推廣、應用步伐不斷加快,2008年以來,全省先后培育了小麥、玉米新品種114個,主要糧食作物良種覆蓋率基本達到100%。配套高產栽培技術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小麥精量半精量播種面積264.47萬hm2、寬幅精播面積108.60萬hm2,玉米秸稈還田面積達到265.60萬hm2。“一噴三防”噴施面積達到39.33萬hm2,連續3年實現全省全覆蓋。玉米機械化播種面積達到266.67萬hm2,種植密度達到61500株/hm2左右。
1.1.4機械化作業水平大幅度提高。2013年山東省農機總動力達到1.27億kW,比2003年增加0.44億kW,增長52.8%;拖拉機249.8萬臺,比2003年增加66.78萬臺;聯合收獲機達到23.4萬臺,比2003年增加16.5萬臺。2014年山東省小麥機播、機收率均達到98%,玉米機播、機收率分別達到95.3%和83%,主要糧食作物生產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
1.2面臨的挑戰
1.2.1穩定糧食面積的壓力。山東省糧食連續多年增產,供求矛盾得到了有效緩解,但隨著土地、水等農業生產資源約束日益趨緊,在“四化同步推進”和發展現代農業的新形勢下,要保持好、鞏固好山東糧食生產發展優勢,面臨的壓力很大。近年來,雖然山東省糧食播種面積一直保持在666.67萬hm2以上,但由于種糧效益不斷下滑,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增加難以持續。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必然會對糧食播種面積造成較大沖擊,保持糧食播種面積穩定的難度越來越大[2]。
1.2.2改善農田基礎設施條件的壓力。農業基礎設施還比較薄弱,承受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山東省40%小型農田水利老化失修,部分河道泄洪能力下降50%以上,部分新建農田水利設施也存在建設標準不高,缺乏管護等問題。水資源不足和設施落后,使糧食生產經常受到干旱的嚴重威脅。
1.2.3提高耕地質量的壓力。由于多年來重用輕養等問題,耕地質量總體提升緩慢,農田有機質含量僅1.3%左右,遠低于發達國家3%的水平,許多地塊缺氮、少磷、貧鉀和微量元素不足。化肥、農藥等的粗放投入和不合理使用,既增加了生產成本,又加重了環境污染。
1.2.4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的壓力。糧食生產主要以家庭為單位小規模分散種植,生產效率低,隨著農資價格、生產作業環節和人工費用等生產成本的不斷上漲,種糧效益總體呈下降趨勢。2013年農民種植糧食的純收益為5235元/hm2,比2007年降低870元/hm2,即使再加上1875元/hm2的糧食直補和農資綜合補貼,凈利潤也僅為7050元/hm2,遠低于打工收入,如此低的種糧收益難以調動農民的種糧積極性[3]。
二、山東省糧食生產發展的優勢及潛力
2.1優良品種和生產技術優勢明顯
近年來,山東依托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山東農業大學、青島農業大學等科研教學機構和登海種業、良星種業等大型種子企業,選育了一大批小麥、玉米優良品種,在全國良種選育推廣方面占有領先地位。通過大力開展糧食高產創建活動,集成創新的小麥寬幅精播、氮肥后移和玉米“一增四改”“一防雙減”、適期晚收等高產栽培技術,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走在了全國前列。
2.2加工轉化能力較強
適應市場要求,在提高產量的同時,更加注重產品質量,選育推廣了一大批質量優良的品種。山東省糧油加工轉化能力連續3年位居全國前列。全省規模以上糧油加工企業達到1892家,其中民營企業占比超過8成,成為糧油加工業的主力軍。
2.3中低產田改造潛力巨大
山東省有400萬hm2中低產田,占全省耕地面積的61%,如果每年能夠改造10%的中低產田,全省每年可增產糧食25億kg以上。另外,山東省還有灘涂、鹽堿地、荒草地等70萬hm2,耕地后備資源31.13萬hm2,通過整理開發復墾,可達到中產田水平。
三、對策與建議
3.1強化基本農田保護,穩定糧食播種面積
嚴格執行《基本農田保護條例》,落實好基本農田劃定、補劃備案和年度核查制度,切實保護好基本農田。加快中低產田改造步伐,通過加強糧田基礎設施建設、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等措施,逐步把低產田改造為中產田,把中產田改造為旱澇保收的高產穩產田。實施渤海糧倉科技示范工程,開展鹽堿荒地土壤改良與未開墾土地利用技術集成示范,不斷增加糧田面積,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3.2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增強糧食生產能力
推進水源工程建設,不斷擴大糧食作物有效灌溉面積。加快山丘區“五小水利”工程建設,提高自然降水蓄用能力,為山丘丘陵小麥提供水源保障。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糧田骨干、末端灌排管道渠系,提高糧田防汛抗旱能力。加強田間基礎設施建設,升級糧田生產功能,建設高標準糧田。加快推進糧食生產全過程機械化,推廣作業新機具,不斷提高大型機械、聯合作業機械和新型植保機械等先進農機裝備的使用率。
3.3抓好糧食高產創建,促進全省大面積均衡增產
繼續抓好糧食高產創建“萬畝示范片”建設,把“萬畝示范片”打造成全省糧食生產最新科技成果的試驗區和展示區。大力開展糧食增產模式攻關,著力破除制約糧食生產的技術瓶頸,研發組裝適合大規模、區域性推進的糧食生產成熟技術模式,成熟一項推廣一項,帶動全省糧食生產水平的提升。加強資源整合,加大資金投入,加快糧食高產創建大規模、整建制推進步伐。以糧食高產創建示范片建設為平臺,按照“渠道不亂、性質不變、集中使用、提高效益”的原則,統籌安排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建設、土地整治、高標準農田、小型水利、中低產田改造以及有機質提升、測土配方施肥、農技推廣、病蟲害統防統治、農民培訓等各類支農項目。
3.4提高科技支撐能力,推動糧食生產提質增效
一是扎實推進現代種業發展。引導扶持企業建立自主研發創新團隊,培養引進領軍人才,提高核心競爭力。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商業化育種新機制,提升創新能力,加快選育一批高產、優質、抗逆、適應機械化生產的突破性新品種[4]。以企業為平臺,加強良種繁育基地建設,建成一批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的良種生產基地,保障良種的質量和供應。二是集成推廣糧食關鍵增產技術。加快小麥規范化播種、寬幅精播、氮肥后移,玉米機械化精播、“一增四改”、適期晚收等現有高產栽培技術的集成推廣。積極開展糧食高產模式攻關,研發、組裝、推廣一批適合山東省糧食生產實際的區域性、規范化的高產栽培技術模式,逐步推進糧食生產由粗放式向規范化、精細化轉變,減少化肥、農藥施用量,推動糧食增產增效。三是切實加強技術指導和農民培訓。突出抓好專家顧問團和糧食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專家分片包干、全程跟進,建立專家和農技人員大聯合、大協作工作機制,把糧食高產栽培技術和先進管理模式落實到田間地頭。加快培育一批優秀的種田能手、農機作業手、科技帶頭人和農業經管人才,集中培訓一批有文化、有技術、懂管理的職業農民。
3.5搞好資源集約利用,保證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
分區域規模化推進高效節水灌溉,大力推廣田間噴灌、微滴灌、低壓管溉高效節水灌溉新技術、新設備,不斷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大力推進區域、整建制測土配方施肥,有針對性地補充作物所需的營養元素,減少化肥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大力推進深耕深松、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等,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支持開展病蟲害綠色防控,降低農藥污染,加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支持高效肥和低殘留農藥使用、規模養殖場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使用有機肥,改善糧食生產環境,推進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
3.6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提高糧食規模化經營水平
加快推進基層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建設,建立健全土地流轉市場和服務體系,按照市場導向和依法自愿的原則,逐步推動土地向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轉移,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提高土地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5]。加快培育新型糧食生產經營主體,提高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自身實力和發展活力。加強對新型經營主體的技術指導和服務,引導其在生產中統一種植標準、統一操作規程、統一技術規范,采用區域化、規范化的成熟高產技術模式和耕、種、收全程機械化,推動糧食生產向機械化、標準化、信息化發展。加強公共服務機構建設,深化基層農技體系改革,健全鄉鎮區域性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加強村級農業技術服務點建設,解決好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3.7加大政策保障力度,推動糧食生產穩定發展
嚴格落實糧食生產行政首長負責制,建立完善以政府為主導,各部門分工協作、密切配合的工作機制,明確各部門工作職責任務,形成工作合力。全面落實糧食生產責任制,加大對糧食主產市、縣、鄉糧食生產考核工作力度。建立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增加對糧食生產大市、大縣的獎勵,降低或取消產量大縣直接用于糧食生產等建設項目的資金配套,調動主產區政府發展糧食生產的積極性[6]。加大資金整合力度,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重點環節、關鍵技術的投入,發揮好財政資金的綜合效益。鼓勵優勢科技資源向種子、農業機械、化肥、農藥等農業企業集中,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進行技術研發和推廣,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和轉化成果的普及率,為糧食生產現代化提供科技支撐。引導、鼓勵各類社會資本參與糧食生產各個領域,加快糧食生產現代化進程。加大金融支農力度,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為農戶、新型糧食生產經營主體、專業化服務組織等提供靈活多樣、符合實際的貸款服務,支持發展糧食生產。
參考文獻
[1]鐘甫寧,徐志剛,傅龍波.中國糧食生產的區域比較優勢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1(1):45-48.
[2]錢貴霞,李寧輝.糧食生產經營規模與糧農收入的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06(6):57-60.
[3]秦志勇,李遠景.基于糧食安全角度的糧食生產與農民收入的關系研究[J].青島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21-24.
[4]李方旺.新形勢下我國糧食安全面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J].經濟研究參考,2012(1):12-19.
[5]鐘鑫,王琛,張忠明.新常態下我國糧食安全面臨的問題與對策建議[J].中國食物與營養,2015(2):9-13.
[6]王沛棟.新常態下河南糧食生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路徑探析[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33-38.
下一篇:基于C和串口通信的紅外防盜報警系統設計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傳統工藝產品傳承與創新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