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職場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職場知識學習網站!
每一年7-8月份,就有一批即將要上大學和從大學畢業的人群。他們中的很多人以及他們的家人,可能為剛剛過去的幾個月或是幾年投入了相當可觀的時間、努力以及金錢(債務)。但這些付出值得嗎?
某些證據表明,為大學投資是物盡其值的。今年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美國的一間獨立民間調查機構——譯注)一項針對美國高等教育質量及其滿意度的 調查 顯示,畢業生中有 74% 的人認為他們所受的教育 “對增長學識相當有用”,69% 的人認為 “教育讓他們更加成熟”, 55% 的人稱 “教育對將來工作就業很有幫助”。此外, 86% 的人覺得 “上大學對他們個人來說是一項很好的投資”。
大學教育:功利視角下的偏差
盡管如此,有關高等教育 “失敗” 的聲音仍然源源不斷地傳來。其中大多跟資源獲取不平等有關,比如學費太高、入學政策不公、退學率過高等等。令人失望的還不止這些,研究生和兼職教職工遭到壓榨,華而不實的東西受到追捧(看看那些水平趕得上專業的高校運動隊,還有華麗裝潢的學生宿舍和活動中心),形同虛設且開銷巨大的行政職位一個接一個冒出來。
這些批評所指向的問題都很重要,但與皮尤調查顯示的樂觀情形并不矛盾——學生在教育中獲取的核心價值,依然是學習知識、學習道理、為將來踏上職業道路做準備。
但是,這些負面議論也使我們清楚地意識到,當下的教育質量著實堪憂。最明顯的就是,現在的大學課程設置讓學生跟他們本應去學習的東西脫離開來。在如今的大學生看來,大部分課程都 “無聊透頂”,只有關乎就業,或者教師用討人喜歡的方式授課時(多點趣味、來點激情、 “潮” ),課堂內容才值得一聽。
這樣一來,學生只要混夠了學分就心滿意足,也就只愿意付出取得到這個分數的時間學習。教授已經不指望學生能夠真心實意地投入了,就算交上來的作業充其量只能算勉強合格,他們也往往會給一個好分數(B 甚至更高)。
即使在生源優秀、師資一流的院校,學術激情的匱乏也是真實存在的。隨著學校整體質量的降低,這種現象愈發明顯。這源自于學生和教師對一個基本問題存有誤解:
大學是做什么的?
大學之本:構建學術生態圈
首先,大學不只是對學生施以教化的機構,這是它的一項重要功能,但并非其 存在之理由 (注:原文為法語)。大學最根本的功用,是孕育一個學術生態圈,一片學術思想的沃土,這里激蕩的是我們對科學的理解、對人文的體會,以及對藝術的表達。
如今,這個學術圈的成員主要是高校各個院系的師生:科學家、人文學者、社會學家,以及鉆研藝術的學者。還有法學、醫學和工程,這些學科的應用技能也深深植于科學理論和人文知識之中。倘若高等教育也開始像職業教育或技能培訓那樣,重視實踐甚于理論,那么我們就脫離了高等教育的核心特征——學術文化。
只有把學術文化視為我們社會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教育才有存在意義。要不然,我們完全可以——這么說吧——用一個匯聚了職校、技校、??圃盒<案鞣N輔導培訓功能的大綜合學校 ,低價高效地為青年人提供職業培訓,教會他們做人處事的基本。這樣我們就不必花大價錢、下大力氣去養活諸如物理學家、哲學家、人類學家和藝術歷史學家等專家教授了。如果我們不推崇知識、不尊重各個學科致力的追求,那么高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
好的教學不是讓課程變得有趣,而是讓學生成為更有意思的人。
這對于我們如何看待大學課堂的現狀有著重要影響。教師首先要將自己定位為學者,其使命是專注于對詩歌、歷史、人的心理、物理、生物等等等等,他們自己的專業進行探索和思考。教師還應該認識到,這種專注不僅僅源自于他們個人對某些問題的興趣,同時還應體現一種信念:就算是眼下看不出實際的用途,這些問題對全人類具有普遍的意義。正因如此,每個學科都既有人教學生、又有人做研究:大眾需要知道專家在研究些什么,而專家要保證其研究始終與常人相聯。課堂正是維持這種聯系的主要所在。
反過來,學生也應該認識到,大學教育對自己的知識增長與境界提升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學并非是像我們常說的那樣——“讓一門枯燥的學問(詩歌、物理、哲學等)變得有趣” 的手段,而是讓學生看到這門學問本身是多么有趣。比起讓教師去適應學生,學生自己跟上老師更為重要。好的教學不是讓課程變得有趣,而是培養出學生更多的興趣,進而使之成為更有意思的人。
俗話說,大學最重要的學習在課堂之外——學生都非常贊同這種說法。考慮到他們的實驗室、圖書館以及研究項目,很多教員也會予以認同。但事實是,無論對于學生還是教師,最關鍵的學習恰恰發生在課堂之上。
下一篇:就業最有用的9資格證書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關于大學生職業規劃書的范本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