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人問我,去讀商學院究竟是去學東西還是去交朋友?
我一貫堅持自己的認知,讀商學院首先是學東西,然后才是交朋友。因為商戰需要的首先是商業的專業思維和技術知識,然后才是靠著對這些東西的運用,去結交不同的朋友。畢竟尋找共同點是交友的首要條件,其次才是差異性東西的碰撞和交流。就像在清華這樣頂尖的院校里,就拿我教過的一個EMBA班來說吧,基本上是國企一群人、私企一群人、外企一群人的這樣的群體割據狀態。
為什么我們時時感嘆受過很好商業教育的擁有名校背景的人竟然做出這樣那樣不符合商業倫理和道德規范的事情呢?其本質一是商學院缺少針對性的人文教育甚至沒有這方面的教育。二是我們在進商學院學習之前已經形成了自我感覺良好、不愿意再去用歸零心態學習的世俗惡習了。你說商學院怎么能培養出優秀的人才呢?只會是出來一大批高學歷低思維模式的“高低級”極端人才。看看那些世界一流名校商學院的課程設置和畢業生質量,就知道我們在這方面存在的缺陷。歐美商學院一般都開設思想道德及商業倫理課,畢業生的質量雖然也存在少數的個例,但基本面是值得稱道的,尤其是在職業素養方面。
感慨了那么多,就讓我來繼續講故事吧!
我的一個無比牛叉的女性朋友,目前就職于華爾街某投資機構,在幾年前一次回國出差的閑聊期間,她談到了自己工作的壓力以及外方老板對自己工作要求的苛刻,甚至提出了想離職創業或者向曾子墨那樣做電視主編的念頭,在整個半天交流過程中,聽到的基本上都是她對現狀和公司的抱怨。出于朋友的關心和作為一個中國人特有的文化秉性,我邊安慰她邊從她的角度對她的公司提出了和她類似的抨擊公司的言論,甚至支持她離職的話也說出來了。本來以為以我們中國人特有的文化應該能幫助她平復內心的不安,但我想錯了。我受到了她的比較客氣有好的批評,她說:“葉峰,我挺感謝你陪我聊天,但我不想聽到你對我們公司不好的說辭,畢竟你不了解我們的公司,我們的公司雖然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這并影響我們公司作為世界十大投行的領先地位,公司的不足也許就像我們每一個都會有存在的不足一樣,可以抱怨,但不可以情緒的去面對組織,這是美國文化的軟性要求,更是商學教育的基本倫理”。我陷入了久久的沉思,思緒連篇的想到了我在國內的所見所聞,一時慚愧無比。
我的朋友給我上了我終身難忘的一堂課。她讓我明白了原則和立場之間的差別,更是告誡了我職業人和專業的最大區別在于:一、“可以抱怨、但不可感情用事的來面對生活和工作”。二、專業是工作技能,職業是一種生活方式與思考方式。
這次交流后的半年左右,也就是當年的年底,在公司召開總結會的時候,我的直屬上級(現任國內某著名調研的公司CEO的某女士),在會議結束的時候號召大家向我學習,原因出乎我當時的意料,她說我是公司唯一一位一年來沒有人說過我負面消息的人。最近在一期北京電視臺的訪談中,我看到我那位曾經的上級在一如既往的大談她那簡單管理的工作之道。
在之后自己創業的過程中,我一直堅持并崇尚簡單,簡單直接的交流、簡單有力的執行、簡單認真的總結。簡單是最有效的,簡單也是最困難的。就向我上篇所述,我們的文化似乎不鼓勵這些。
給年輕朋友的三點忠告:
一、學會做受別人尊重的人,而不是喜歡的人。人格的尊嚴是第一位的,失去尊嚴贏得的喜歡是沒有價值的。就像我一個學生跟我說,剛畢業的時候總是想辦法讓所有人喜歡他,后來發現越是這樣,討厭他的人越多;在我的建議和他自己的反省下,他開始追求有針對性的去贏得別人喜歡,這實質上就用別人內心的尊重去交換所謂的喜歡。最近的一次交流他告訴我,他已經很享受有人喜歡他,有人討厭他的這原本屬于正常的生活。
二、不要在不完全了解一個人的情況下,盲目的去猜想并預設別人的立場。有時候你怎么想別人,你自己本身就是什么樣的人。陽光心態的人往往是收獲最多的人。
三、學會維護自己所在組織的尊嚴和立場。因為這本身也在維護你自己的形象和立場。畢竟差勁的公司和差勁的人是并列的。傳播學理論告訴我們,任何行為都是一種信息的傳遞,傳播信息的時候也在傳播著自己,放大組織的時候等于放大了自己。
自我反思與總結:
一、堅持簡單思維與行為。不斷對照反思其運用強度。
二、堅持永遠不去預設別人的立場。一切基于實際的狀況再做出行為與態度的調整。
三、堅持贏得別人尊重的做法。即使失去一些朋友,那也是生活和成長的一部分。記住,不是每一個人都會喜歡你。豁達就從接受不喜歡你的人開始吧!
職場貼士:1、以15分鐘的積極思考開始一天;2、把工作和生活目標緊密結合;3、合理使用上下班時間;4、保持微笑;5、擁有積極的心態;6、挑出重要的事情先做;7、遠離周圍消極的人;8、不要連續工作太長時間;9、學會平靜、放松;10、以15分鐘的回想結束這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