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廬山乃人間勝境,看不出它的妙處來,是因為身在山中之故。人與自然景觀之間的關系尚且如此,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是微妙有加。
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和體會:親密的人際關系經常發生摩擦和矛盾,反倒不及初次交往容易。很多家庭常常相互埋怨,正是這種情況的表現。按理說應該是交往得越深就越容易相處,人際關系也越好。可事實上并非如此。原因何在?
很簡單,就是人們忽略了一個"度"的問題。因此,盡管有著良好的愿望--希望自己所擁有的人際關系親密度越高越好,但還必須記住"親密并非無間,美好需要距離"。
對人際距離的把握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要尊重別人的隱私。不論多么親密的人際關系,也應彼此保留一塊心理空間。人們總以為親密的人際關系特別是夫妻之間、父母與子女之間似乎不應當有什么隱私可言。其實越是親密的人際關系越是要尊重隱私。
這種尊重表現為不隨便打聽、追問他人的內心秘密,也不隨便向別人吐露自己的隱私。過度的自我暴露雖不存在打聽別人隱私的問題,卻存在向對方靠得太近的問題,容易失去應有的人際距離。
其次要有容納意識。容納意識要求我們尊重差異,容納個性,容納對方的缺點,諒解對方的一般過錯。"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清澈見底的水里面不會有魚,過分挑剔的人也不會有朋友沒有容納意識,遲早會將人際關系推向崩潰的邊緣。
最后要懂得運用距離效應。距離效應是指由于時間的阻隔,彼此間有了距離;一旦把距離縮短,重新相聚,雙方的感情得到最充分的宣泄。
在這里,距離成了情感的添加劑。可見,有時距離的存在也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因此,應當培養自己拉開一定距離看他人的習慣,同時也不要時時刻刻把自己的透明度設置為百分之百。內心沒有隱秘足顯自己的坦蕩,但因此失去了應有的人際距離,無形中為以后的人際矛盾種下禍根,這就不是明智之舉。
職場貼士:絕不要給自己一個理由,說服自己把工作交給下一個小時。永遠以“現在”這兩個字來想問題,把“明天”、“后天”、“下星期”想成遙遠的下個世紀好了,做個“我現在就要開始工作”的人,哪怕只是拿起電話,和客戶說說你剛才想到的那個創意,讓他覺得你是一個主動的熱情的服務者。工作在此時此刻,是讓我們保持戰斗欲望的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