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職場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職場知識學習網站!
日前在杭州舉行的2006年浙江省大中專畢業生就業招聘大會,吸引了1500余家企事業單位參加,提供工作崗位2.2萬余個。據統計,當天招聘會現場接待應聘者6萬余人次。然而,招聘會的結果卻并不樂觀,最后達成初步意向的僅7590人,現場錄用192人。也就是說,至少有1.4萬多個崗位“空置”。在參展的1500家單位中,外地和地方企業有近1000家,占到參展單位總數的66%,更占到所有崗位需求的82%。這其中,除了一些知名企業,更多的是各地大量的民營企業。也正是因為如此,讓許多把就業首選目標鎖定在省會杭州等大城市的
畢業生失去了興趣。有關人士也認為,大學生們不愿意離開大城市是此次招聘會眾多崗位“空置”的主要原因。無獨有偶,《廣州日報》消息說,今年有30萬大學生蜂擁珠三角,吃野菜也要留下來。
在哀聲一片的就業寒流中,大學生們卻不約而同地放棄中小城鎮“唾手可得”的工作機會,寧愿吃野菜也要留在大都市,固然有小城鎮“生活不習慣”、“基層太艱苦”等主觀原因,但客觀上這卻是一種非常理性的選擇。大城市機會多、就業環境相對公平、工作環境內耗小、再選擇的成本比中小城鎮低得多,這是今日中國的普遍現實。今日中國,基本上還是個關系社會和權力社會,越是在內地的城市,越講究關系、個人成長和再選擇的空間往往也越小。當代大學生以及他們的前輩們,不少人雄心勃勃一腔抱負到了內地,到一定時候還是紛紛選擇了離開,重新投入大城市的懷抱,且除了一點點社會經驗,基本上一切只能從零開始。
通過改造“權力本位”的社會結構來促進就業公平,固然是一個根本的辦法,然遠水救不了近火。人生苦短,沒有人等得起。而政府的就業政策也不乏誤區。比如鼓勵大學生向基層農村和欠發達地區轉移。但事實上,農村和欠發達地區就業機會的萎縮和勞動力被擠出,是任何國家和社會經濟發展中不可抗拒的規律。我們在這方面已經有“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作為前車之鑒。現在的大學生支邊和下鄉,雖然有了更多自愿的成份,但如果他們回城的道路過于艱難、成本過高,仍然是個人、家庭和社會的重大損失。
其次,為了促進大學生就業,有關部門近日聯合下發了《關于切實做好2006年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相關部門要進一步落實和完善鼓勵畢業生合理流動的政策,對用人單位跨地區聘用的高校畢業生,省會城市、副省級城市、地級市應取消落戶限制,簡化有關手續。這個通知由中組部、中宣部、中編辦、教育部、發改委、公安部、民政部、財政部、人事部、勞動保障部、人民銀行、工商總局、國務院扶貧辦、團中央等十四部門聯合下發,聲勢浩大,但仍然屬于臨時性救急政策,難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所以缺陷也很明顯:一是像北京、上海這樣的直轄市,也是特大型城市,就業容量原本是最大的,卻仍然享有落戶限制的特權;二是剛剛畢業的大學生由于社會經驗、資源等方面的限制,并不處于最佳創業年齡,因此要確保他們就業,首先應該有足夠多的中小企業來容納他們。這就要求給中小企業創造更多、更好的創業環境,取消中小企業主及其用人的落戶限制,才是根本之策,如今卻僅僅“優惠”應屆大學畢業生,顯然是掛一漏萬。
很多地方針對大學生自主創業出臺的各種優惠政策,與這個臨時性的大學生戶籍管制政策,效用大體是一樣的。類似的臨時抱佛腳,會陷入一個“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陷阱——政府機關要精兵簡政、國有企業在“減員增效”,外企的特殊待遇要逐漸取消、享受“國民待遇”,沒有生機勃勃的中小企業創業環境這張皮,大學生就業毛將焉附?
臨時救急總不堪,風物長宜放眼量。如果政府有關部門不是從整體性的戶籍公平、創業公平等多方面努力去創造一個全國統一、公平的就業市場,再多的優惠政策給應屆畢業生,都無法落到實處。
職場貼士:當面陳述不同意見。“當面不說,背后亂說;開會不說,會后亂說。”這種人歷來為領導所深惡痛絕。背后談論與領導的分歧,不僅無助于問題的解決,反而讓領導覺得你是兩面三刀的人。
下一篇:OL族行走職場怎樣抱怨是最明智的?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65歲大學生今年畢業最關心就業問題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