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那年,一個鋪蓋卷、一個軍用水壺、一些簡單衣物,我被下放到一個沒有公路、沒有電燈、沒有瓦房、進城要先走30里路再搭車的山村公社插隊,住在豬圈旁邊一間堆放農具的茅草房里。每逢雨天屋漏不止,主食是摻了鹽的稀飯,做伴的室友有老鼠、蜘蛛、蟑螂。
當時,我跟許多人一樣,以為注定要扎根農村一輩子,當然沒有想過將來要去出國留學、當西方外交官和跨國公司高管以及自己創業。事實上,我連10年之后所能經歷的生活都無法想象得到,當時高考已經停止,大家也看不起讀書人——知識分子是臭老九。我在第一篇插隊日記中就這樣寫道:“去了,去了,終于去了/十七歲的我終于來到了農村這一廣闊天地/人生的道路就從這里開始了。”
但是,我意識到自己如果不希望整個人生被封閉,不希望成為井底之蛙,就必須保持一種開放的心態,雖然環境正封閉自己的人生。出于了解世界的渴望,我從可憐的生活費中省出錢來,自費訂閱《參考消息》等報刊,經常徒步30多里去小鎮搭車回城借書,除了看文學書籍之外,還看一些當時所謂的“內部參考書”,如《光榮與夢想》、《第三帝國的興亡》、《美國與中國》等。白天屋內光線暗,我就在茅草屋頂挖洞、裝玻璃,“借光”看書,晚上則聽收音機播新聞。我還曾自賦一詩《茅屋》:“茅屋四壁蕩空空,又冷又濕又透風,吾身雖居寒室里,環球風云裝胸中。”
我正是在報刊和收音機的新聞消息中,意識到字里行間散發的政治“解凍”氣息,于是,我很早就開始了復習和自學。一年半后,國家宣布恢復高考,我成為了全班50多名同學當中唯一考上大學的人。
如果說“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那我當年最大的準備莫過于擁有開放的心態。西方哲學家J·E·丁格曾如此說:“關鍵的不是我們在社會中所處的位置,而是我們的心態。”
開放首先源于心態。心態是人內心對各種信息刺激做出反應的趨向,這種趨向對人的思維、言行、情緒、思想具有導向作用。開放的心態,是一種勇于進取的奮斗哲學,一種積極溝通的處世原則,一種心胸開拓的生活境界。心態-全球品牌網-開放,能使弱者變強,強者更強。反之,封閉和保守的心態,則是一種圍墻防守的弱者文化,一種固步自封的挨打哲學,這足以使強者“木秀于林,風必摧之”,也使弱者更弱。
有什么樣的心態,就會有什么樣的結果。國家如此,社會如此,個人也是如此。
那些我們所耳熟能詳的杰出人物,能夠在生活中逐漸形成“領袖”素質的原因,就在于他們在生活中注意培養自己開放的心態。首先,他們總是立志開放,總想開拓廣闊的事業,甚至不乏理想主義色彩。譬如孫中山早年上書李鴻章希望改革清政府;周恩來少年敢說“為了中華崛起而讀書”;毛澤東則“少小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其次,因為心態的開放,又使他們逐漸鍛煉開放型的性格特質,能夠對新事物感興趣,能夠與人溝通,能夠大膽冒險,成為受人敬仰的“創造”型領袖。當年毛澤東就敢力排眾議帶隊“落草”井岡山。鄧小平在法國勤工儉學時就敢搞過學生運動,后來撥亂反正推動整個中國走向“改革開放”。正因為他們有“開放之心”,接著為開拓之行,最終才能成為開放型領袖。
開放的社會,能為個人的奮斗提供多元化的成功渠道。但是,也只有心態開放的人,才能善于抓住這些機會。
(摘自《開放你的人生》)
職場貼士:巧妙應付公司各類人:1>應付口蜜腹劍的人:微笑著打哈哈 2>應付吹牛拍馬的人:不要與他為敵 3>應付尖酸刻薄的人:保持一定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