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活的最后一晚,我們總是可以聽到畢業生的吶喊“我們畢業了”,緊接著就是暖瓶的爆炸聲和啤酒瓶的摔碎聲,他們喊出了自己對于未來的迷茫和困惑,摔出了自己對于畢業的苦惱和失望,在他們還沒有來得及思考完大學的時候,他們畢業了!
如何讓大學的校門和社會的需求更近的結合在一起,是整個社會反復思考卻不得其解的難題。大學生普遍痛陳:所學專業不對口,專業設置不合理,教師教授知識落伍等等,但是他們忽略了其實這是世界性的難題,不只發生在中國。問題出在大學生懶散上,大學生不去積極的思考行動,整日等待社會的幫助、大學的改制,這樣能不迷茫、能不困惑嗎?!
有一位網友給我留言說: 畢業兩年了!事業在何方?法律???,兩年來,開過網吧、經常失業、做過民辦教師、后又在小公司里做過網管。。。看著年歲漸長,開始憂慮,自己的事業在何方?“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事業是不是自然而然、不必苛求的東西?有時覺著什么都有興趣,有時對一切皆漠然無視、那種“非做不可”的真興趣、真性情也許我一輩子都碰不上。那人生有何意義?---------------迷途的小學生尋找新時代的蘇格拉底來指點迷精??!謝謝。
對于這位網友來說,他一直在工作,卻一直沒有與社會真正的接軌,沒有一個長久的事業方向,看不清楚自己大學畢業后究竟要何去何從?!在后面的文章中,我們會給予解決思路。還有很多學生,大學不想畢業,選擇考研逃避社會,你問他為什么要考研,他不知道,他只知道“大家都考,我也考”,畢業時沒有想清楚一個明確的行動方向,這樣,即使研究生畢業,也很難與社會接軌。對于今天大學里的考研熱,本科畢業后創業成功的丁磊自有看法。丁磊說,當今有沒有大學文憑是個分水嶺,但有沒有碩士、博士文憑則沒有多大關系,與其浪費兩年半的時間在學校,還不如自己學自己喜歡的東西。他認為,要考慮讀研的目的是什么,僅僅為了一張碩士文憑而浪費時間不值得,能不能成功的關鍵在于自己的能力,而不是自己的學歷。
一個人的價值,最終是由社會而非學校來認定!
“求職難”可以提醒大學生們: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要不斷地接受別人的評判,而一個人的價值,最終是由社會而非學校來認定,而社會的價值判斷標準是以生產能力為核心的標準,所以要“學以致用”而不是“用非所學”或“學非所用”。這雖然有些實用主義的味道,但是市場就是如此的“不相信眼淚”。
大學生踏入社會之后,一般必須經歷幾個轉變:一是自己由多年的學校人變為單位人、社會人;二是自己的評價主體不再是學校而是具體的用人單位;三是評價的標準由多年一貫制的分數轉變為看得見的酬勞,它們雖然都同樣表現為數字,但這兩個數字的意義和份量相差甚遠。接受過大學教育和為社會創造價值之間有一個很大且看不見的落差,這個落差要靠自己在踏上工作崗位以后一步一個腳印的用自己的工作業績來逐漸填補,越早適應這種落差的人,就能越早融入社會。
讀大學,其實應該用一種思考的姿態去讀,最終找到一個事業的方向。
一個畢業生的價值,不在于他在大學期間學了什么專業,獲取了什么知識,而在于他是否具備了一種對未來理性的思維方法和獨立解決問題、系統分析問題的能力和一個事業的方向。這樣,無論你在哪里,無論你從事什么工作,都會很快的掌握工作的方法,更快的融入到這個社會中來,這才是解決大學生畢業于社會脫軌的根本方法!
(本文部分摘自時艷濤與溫韜合著的青年求職勵志新書《大五,大六》,歡迎關注并提出改善意見)
職場貼士:不要害怕在必要的時候做的領導者,因為那并不是壞事。比如一個好員工退休了,組織一個告別派對;有同事被提升,開個祝賀會。自告奮勇,別人馬上會喜歡上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