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素調研分析的結果來看,“緣分”確實可以對人際交往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
“相遇”與否的解釋
緣分是如何影響人們的心理與行為的呢?經素從人際關系建立過程的角度進行了分析。
中國人相信“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習慣于將“相遇”或者“未遇”合理化。中國人還認為只要有緣,所遇之事就該發(fā)展順利。實際上,這種認識屬于向外歸因,且傾向于將“緣”看作不可控制的因素,卻往往忽略了偶然因素或自我的努力。這種心理固然起到自我安慰的作用,但是如果僅歸因于緣,容易令當事人放棄自我努力。
“緣”是心理防御
經素說,人際關系面對破裂時,“緣”對部分中國人來說是一種有效的防御機制,并已成為一種近乎習慣化的行為方式,所以也常表現(xiàn)出非理性的特征。
調查中問:“有一對夫妻,婚后經常吵架,最后協(xié)議離婚,他們認為這是因為他們沒有好的夫妻緣分。您的看法是什么?”在40歲以上中老年人群中,有53%的人表示贊同。
經素稱,現(xiàn)在的中國人對“緣”的理解正在悄悄改變,我們應努力引導人們變得更積極一些,并且認識到經過努力是可以增加緣分建立與延續(xù)的幾率。
彼此相似就是“有緣”
研究中發(fā)現(xiàn),如果相遇前,當事人行事順利往往會產生“有緣”的感受;如果相遇前不順利,往往會產生“無緣”的感受。這種先入為主的“無緣”感,造成人際關系的障礙。從這點上看,它的消極意義又非常明顯。
生活中也常有這樣的現(xiàn)象:甲同時遇見乙、丙、丁,卻偏偏只感覺和乙有緣,為什么呢?第一印象可能扮演重要角色。為了給對方一個愿意進一步交往的好感,應當注意儀表的整潔、舉止的恰當,初次見面時最好面帶微笑。
經素分析說,人們往往都傾向喜歡在某些方面與自己相似的人。如果發(fā)現(xiàn)與自己相似的人,“有緣”感油然而生,心理距離就拉近了。因此,可以努力尋找彼此的相似點,發(fā)現(xiàn)共同話題,增加這種“緣感”,為人際關系的建立和發(fā)展打好基礎。
職場貼士:要找份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工作,因為工作之后你會發(fā)現(xiàn):生活是艱辛的,工作是乏味的,而上學的時候,我們是多么的富有,什么敢買。時間是那么多,還有寒暑假,可以玩、可以逛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