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咋一看不知所云的文字,出自天津某中學生的作文。面對其熟練使用的網絡語言,很多老師慨嘆:學生寫作文都要看不懂了,這代溝真是越拉越大。
代溝,顧名思義,就是血脈相連的代際之間橫亙著巨大的差距。可到了新世紀,代溝不僅存在于上一代與下一代之間,而且在年齡相隔10年、8年的人們之間,甚至在大學的高年級與低年級之間,都會有令人驚嘆的明顯差異。
人們常常說,代溝是時間的痕跡,是變革的腳步。如此看來,出現代溝是自然的,沒有代溝反倒是不自然的。變化本身并沒有超出人們的想象,所以,代溝現象也容易被人理解。
也許我們習慣于用社會價值觀、生活方式的變化會引起代際差異來解釋代溝的存在,但是當我們從社會心理學角度來觀察代溝,我們會發現代溝并不是不可跨越的鴻溝。
人們選擇信息角度的不同,決定了有人著眼于變化和差異,有人著眼于不變和相似。
吃的、穿的、唱的、玩的、干的、喜歡的、厭惡的、向往的、回避的……統統都不一樣了,這就是代溝嗎?這還不是。還要看你對這些“不一樣”是如何知覺的。換言之,人們不能接受上代或下代與自己這一代人的差異,往往與知覺的選擇性有關。
知覺的選擇性是人們在感受和認識事物的時候,選擇哪些信息進行頭腦中的加工。
世界上的信息多種多樣,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況下會選擇不同的信息作為印象形成、判斷和推理的資源。就像樂觀主義者往往看到的是瓶子里還有半瓶水,而悲觀主義者往往看到的是瓶子少了半瓶水一樣,有人更著眼于那些變化或差異,有人則更著眼于變化中的不變和相似。
例如,青少年喜愛的歌曲,上了年紀的人不愛聽,也不會唱。歌曲是變了,從內容到音調節拍都變了。然而,無論哪一代,都曾經那樣熱衷于自己同輩人共同喜愛的歌曲(或戲曲)。那些反映時代生活的,在同輩人中間熟悉的、形成共鳴的歌曲,成為時代的記憶和自己的生命軌跡,這一點,老中青沒有什么不同。再比如,時裝流行年年不同,褲腿從窄變到寬,從寬變到窄;衣擺從松變到緊,從緊變到松;鞋跟從低變到高,從高變到低;衣飾從繁變到簡,從簡變到繁……
無論哪個年代,都有那個時代的時尚或時髦,都有人引領潮流,都有人擔心自己與眾不同,擔心自己落伍。追趕時代潮流的人,并非特立獨行者,恰恰是他趕他那一代人的時髦,如同你趕你這一代人的時髦。
選擇看到變化的,會強烈地感到時代不同了;選擇看到不變的,不會以年齡或時代來劃分類別,他們更容易與不同年齡的人成為“忘年交”。
我們把行為和觀念差異歸因于年齡和時代,形成代際刻板印象,懶惰地理解認識他人。
職場貼士:職場理財:多交有良好消費習慣的朋友,不顧自己實際消費能力而盲目攀比只會導致“財政赤字”應根據收入和實際需要合理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