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于工作"鉆石王老五"單身,白領相親路漫漫
據某媒體報道,34歲的李強對相親感覺很無奈。他是一個“鉆石級”的“王老五”(30歲以上單身男子):有車有房有好工作,就是沒時間找老婆。迫于祖父母和父母的壓力,他自稱幾年來已經“相過N次親”。李強甚至還琢磨出了一套“相親寶典”。原來,他總是把與女方初次見面的地點訂在朋友開的一家茶
坊里。遇到看起來還順眼的,就點一壺茶,酌情續水,細品慢飲,增進了解。如果一瞧就不中意,就來杯咖啡,喝完就走。如果來者實在“慘不忍睹”,李強就向朋友發求救信號,讓朋友撥打他的手機,他就會佯裝有事,立即離開。
李強說,其實自己不是很接受相親這種形式,總感覺是“把自己放在超市里讓人揀”。但是自己社交圈子小,生活節奏快,結婚壓力大,所以不得不在相親的道路上“屢敗屢戰”。
中國統計局的人口數據顯示,1997到2002年間,中國15歲以上未婚人口總數增加1630萬,其中北京的未婚人數增長了76萬,北京地區的未婚男女比例為1.5:1。
進入21世紀,許多舊事物被拋棄,青年人都追新奇、追浪漫,但“相親”這種認識異性的傳統形式卻依然在新一代的北京青年中流傳。大凡到了一定年紀,卻沒有固定男女朋友的人,多少都有過幾次相親的經歷,而且相親的次數往往與年齡成正比。
上海市場研究公司針對北京單身白領進行的調查顯示,81%的單身白領曾通過朋友或同事的介紹進行相親,47%曾與父母推薦的異性見面,10%參加過征婚活動。
調查同時顯示:選擇面太窄、工作太忙、對配偶要求較高、對未來婚姻感到恐懼、重視事業忽略生活情趣、性格內向不善于與異性交往,以及社會環境七大因素制約了白領青年的婚配。
93%的受訪者認為,白領擇偶難的生活環境原因是“生活的交際圈過小,生活環境過于單一”。而“工作單位男女比例失調”的提及率也達到50%。此外,分別有39%和25%的人提到“周邊缺少合適的文化或娛樂場所”和“家在外地,缺少親友的督促和關懷”這兩個生活環境因素。
社會大環境也是造成一些大齡白領擇偶難的重要原因。65%的人認為“征婚廣告陷阱過多,無法信任”,還有42%的人認為“現在的熱心紅娘與過去相比越來越少”。
由此看來,與親戚朋友介紹的異性見面,擴大交際圈,對絕大多數單身白領來說是非常需要的。而且一些白領認為,相親不僅提供了更多接觸異性的機會,而且目的直接、雙方條件相當,可以提高效率。
不過,在網絡高速發展的今天,相親的形式也發生了轉變,網絡交友越來越普遍。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都出現了專門針對都市白領而設計創辦的交友。
一家交友網的資料顯示,他們的15萬會員全部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白領、金領人士,平均年齡27.7歲,男性會員占71%。
針對高級白領的擇偶服務,一些服務的基本費用高達2000到5000元人民幣(約420到1000新元)。一旦介紹成功,客戶還將再支付2萬到5萬元人民幣。
職場貼士:絕對不要在電話上說“好”,而是說:“等一會兒再和你聯系”。當你和某人交談時,會有很強的迎合沖動,而且會讓你不經充分考慮就答應對方。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