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間語言里,韭菜常常被用來形容那些苦命的人。韭菜稍微長好一些,就會很快地被割掉。而人們在拿韭菜做形容的時候,通常只會看到它的“苦命”,卻不會反過來思考,其實韭菜雖然不斷地被割掉,但依舊生命力旺盛,直到有一天老得長出了白色的韭菜花。我們必須承認,人們往往同情弱者,憐憫悲苦。
一直以來,我們都希望凡事能夠將心比心,但通常很難。有些人習慣性地將自己當作強者,是那個割韭菜的人,于是對于那些被割的韭菜從來就少有憐憫之心,反而認為那是它們應得的,很少考慮一棵韭菜的心情。割韭菜的人往往認為自己會一輩子割下去,而不會被人割。
好在有些精英人物骨子里還有善心。曾看到某個電視訪談節目里,記者采訪某公司的老總,問他人生中最痛苦的是什么時候?老總回答,最痛苦的時候莫過于他親自裁減手下員工的那一刻,這其中可能有當年一起打拼的兄弟。但在效率面前,沒辦法,必須這么去做。現代社會講究效率崇拜,這直接導致了人情的冷漠處置,畢竟,在效率面前,人情往往扮演著一個不合時宜的角色。
人天生就是矛盾的統一體。于是,自我安慰似的心理調節便顯得重要了。割韭菜時,如果有善心那就多想想韭菜的心情,盡量做得仁慈些;被割時,也要心情放松些,誰讓咱是一棵韭菜呢!要堅信割了還會再長出來。心理調節的天平掌握在自己手里,用好這把天平,也是一門學問。
職場貼士:老提大人物名號以自抬身價。舉例說,你前任老板是個室內設計師,你曾協助她裝潢某位名人的宅邸,名人的排場和派頭并不值得你大書特書。假使你真的與某些社交名流為友,留心別造成你在吹噓自己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