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個由精神病學家統計出來的資料,說,中國男人在30歲左右患精神性疾病的比率遠遠高于其他國家。這資料讓我的脖梗兒好一陣發冷,因為我和我的許多朋友在無可奈何之中已經漸漸步入了這個危險的年齡段。
我開始過電影一樣閃回自己同齡的朋友們,他們中有的人在三年間換了七八種工作,每次打電話,他們總像越野者一樣回答我“在路上”,不是在休閑的路上,而是在上班下班以及無限制的加班和找工作的路上,他們的語調不是親近自然的陽剛嘹亮,而是背負著沉重前程的有氣無力。
“中國男人,你為什么這么累?”午夜電臺上傳來朋友主持的節目,他狠狠地說,不為別的,只為那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三十而立”。
把怨氣遷怒于祖宗,這也是我們這代人愛犯的毛病。其實,“三十而立”又有什么錯?老祖宗什么時候對你說要“三十而累”了?
“想要在30歲功成名就,又不想累,那么只有一個辦法——站在街上等著掉餡餅!”朋友面對我的挖苦,振振有詞,詞中有無限委屈。這種委屈倒讓我有些不知所措,我甚至也開始怨起老祖宗,你們怎么就不能把話說得再明白些?看看后世的子孫是如何曲解了你善良的初衷——如果你在30歲建功立業,我們的文化便會頌之為“年輕有為”;如果你到了40歲還沒成器,我們便稱其為庸庸碌碌”。充滿善意的生命在我們的這種追迫中變得脆弱不堪,這到底是進取精神的表現,還是病態的癥狀呢?
我們在很小的時候就被告知“三十而立”,卻沒有弄清楚“立”的真正含義,我們在布滿鋼鐵與石頭的城市里拼命地奔向建功立業的目標,卻很奢侈地拋下生命在不同階段為我們準備的種種快樂與美麗,而這些快樂與美麗是一去不復返的。
三十當然要立,但是,不是非要當老板,不是非要當大官,不是非要出大國,這些只是某些人“立”的標準,但不屬于所有人。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回避這個極富挑逗意味的年齡,但是,我們完全有能力把目標定得低一點,更切實際一點,我們一樣體味出30歲人生的美好。為了三十而立,我給自己定了三個目標,同時,FREE給了我的“三十而累”的朋友,不知道對你是否一樣適用?
第一, 你應該有自己明確的目標并為之努力。
一輩子該干什么,30歲的人應該想清楚了。因為從記事起,你已經在這個社會上觀察了二十七八年,如果你還沒有看清楚未來的路,還沒看清后半生要吃哪碗飯,還這山看著那山高,那就先別考慮“立”不“立”的問題——到同仁醫院先看看眼睛吧。
第二, 你應該建立自己的家庭并為之負責。
這應該是“三十而立”的最現實意義。最浪漫的青春時光是應該和最愛的人一起度過的,而最真實殘酷的生活當然也要敢于面對。日本一家著名的家電企業在招聘時打出“未婚者免談”的牌子,他們認為,能夠對家庭負責的男人一定會對公司負責。
第三, 你應該在注意自己的身體方面“不惑”。
孔子說“四十不惑”,因為那時候人們的平均壽命不過五十幾歲,而現在,科學家口口聲聲說人類可以活到120歲,而我們面臨的生存環境比起古代,實在是差得不少。如果你想讓自己的夢想延續得更長久,如果你想在充滿尾氣、充滿噪音、充滿工業化排污的城市中精神飽滿地活著,那么,從30歲起,你必須為自己準備好一套行之有效的健身方法。
三十而立,就這么簡單。
職場貼士:每當你高效率地完成了一項工作或是解決了一個難題時,你不僅僅是節約了時間,而是在使你的生活更加快樂。本杰明·富蘭克林曾經說過:“你熱愛生命嗎?那么就不要浪費時間,因為時間是組成生命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