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在2005年北京地區畢業研究生供需雙選會上,清華同方人力資源部負責招聘的朱云翔先生向記者介紹,現在畢業生求職簡歷注水現象越來越嚴重。在一次校園招聘會上,某大學一個班30人,竟然冒出16個班長。(《北京娛樂信報》11月22日)30人的班級誕生16個班長,這說明了什么?
畢業生給自己臉上“貼金”,求職簡歷弄虛作假,也難怪,用人單位和社會輿論往往無一例外地將矛頭指向莘莘學子,不遺余力地譴責他們沒有誠信??梢哉f,簡歷造假極大地損害著畢業生整體的誠信形象,背離了優良教育的宗旨和社會道德的底線。但這些簡單的道理畢業生未必不懂,而是明知不可而為之,實屬鋌而走險之舉。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壓力,簡歷造假是“必要手段”。一位畢業生現身說法:簡歷造假是不可取的,但如果自己的簡歷全真實,而別人的簡歷造假,自己不就吃虧了嗎?
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兩難選擇。做,那就喪失誠信;不做,有點無可奈何。不難想象,在嚴峻的就業壓力下,簡歷不夠“花哨”,很多的時候就可能是沒了敲門磚。就是很多用人單位,也一樣是難以逃離矛盾的二律背反,一邊大聲呵斥學生不夠誠信,一邊卻又在應屆畢生面前奢談“經驗”,并鄙視那些真實卻相對單薄的簡歷。學生求學期間,本職是學習,不是謀求社會經驗,而用人單位卻獨獨青睞干部、黨員等所謂經驗充足的學生,而干部、黨員畢竟是有限的,盡管黨員、干部與工作能力強弱沒有必然聯系。用人單位死抱住黨員、干部不放,讓那些沒有此類資格而又想謀取職位的學生如何選擇?
表面看,畢業生乃“簡歷注水”的罪魁禍首,而這不過是表象,并沒有抓住問題的實質。學生誠信觀念的缺失固然不可推脫,而用人單位、學校和社會這個大環境尤其應該承擔責任:招聘單位惟精美學歷是瞻,一味將干部、證書等當作衡量人才的標準,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學校缺乏相應的引導和監督,注重學識教育而忽略誠信教育,以致學生道德水準堪憂;社會整體誠信度不高,亦有推波助瀾之過。而政府沒有做好用人政策上的有效指引,亦難辭其咎。當然,學生本身的錯誤是毋庸置疑的,尤須反省。
大學生“造假”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教育專家說,它首先會造成一種不公正的就業環境,使真正優秀的畢業生不能脫穎而出,憑借造假的畢業生則可能蒙混過關,進而給用人單位帶來損失;其次,一旦大學生“造假”成為普遍現象,就會造成整個群體的誠信度降低,使社會對這一群體產生不信任心理,這種看不見的危害后果是無法估量的。而畢業生走向社會,將是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其整體風貌亦是社會的縮影,事關大體。
因此,學校、社會和政府共同構筑良好的用人環境顯得尤為必要且緊迫。事實上,在一些經濟相對發達、用人理念相對成熟的沿海城市,用人單位在招聘應屆畢業生時,并不太計較和在乎各種鑒定書、推薦表之類的證明,而只認其畢業證、學歷證。此種政策不失理性,值得借鑒、推廣。
職場貼士:電腦桌上的鍵盤和鼠標的高度,最好采取低于坐姿時肘部的高度,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對腰背,頸部肌肉 和手肌腱等部位的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