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新網昨日消息,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社會轉型期不同職業群體主要社會應激源與心理健康研究”項目最新統計數據和結果剛剛整理完成,調查顯示,20-30歲的人群成為各年齡段壓力之首,31-40歲的人群次之。中科院的研究人員花了四年時間,問詢了包括企業員工、醫療衛生人員、教育工作者、農民、公務員等十幾個職業在內的人群,最終將獲得的8000余項壓力數據總結歸納為具有普遍意義的10個方面,其中以社會環境壓力、工作壓力、個人成就壓力最為突出。
這個由權威部門作出、建立在大量實證基礎上的研究報告,從一個側面真實展示出現代中國人的精神狀況。它提醒我們:一個人性的社會,除了謀求經濟發展、創造物質財富之外,還應注意疏導、緩解民眾在心理和精神上的壓力,因為一個人的溫飽問題基本解決后,他對于健康、安全和幸福的渴求就會接踵而來——社會進步與否,民眾快樂與否,無不與這個精神指標密切相關。
參與這次調查的專家認為,社會環境壓力是民眾對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所感受到的壓力,工作壓力是因為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個人成就壓力則來自工資分配、工作成績和個人發展等方面——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一個壓力社會的形成,除了上述原因之外,是否還有更復雜的原因值得我們追問?
20-30歲的人群成為各年齡段壓力之首,就是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研究人員認為,這些人一走上工作崗位就處于激烈競爭的環境中,他們除面臨工作壓力外,還有成家、購房、子女撫養和社會交往等諸多壓力,這也是社會轉型期出現的新問題。我們認為,這個新問題的產生,其實與整個社會所推崇的生活哲學有關——現代人的生活哲學中,普遍只有“成功”與“失敗”這組概念,而不太顧及人的內心也有脆弱和無力的時刻。一個以成功為最高理想的社會,必然崇尚英雄主義,追求出人頭地,似乎不成功就會淪為社會的賤民,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許多無名的壓力也就應運而生了。
但是,我們必須看到,任何社會,成功者總是少數,更多的人只是過著平凡生活的蕓蕓眾生。問題是,社會是否可以讓每一個階層的蕓蕓眾生(無論上層還是底層)都有尊嚴地生活?這些蕓蕓眾生是否有勇氣平靜地對待不成功的現實?又是否能把平凡的生活當做一種幸福來享受?——說這樣的話,并不是自欺,也不是“知足常樂”思想的簡單復制,而是在告訴我們,現代社會理應為每一個階層的人提供有尊嚴地生活的權利,而成功并非實現人生價值的惟一途徑,在成功之外,還有許多種人生選擇,能夠幫助我們找到快樂、獲得幸福。
能成功固然好,但不成功也未必就是失敗。假如我們社會不是一味地惟成功是舉,而是有著更多的人生選擇方案,能更注重生活的品質和精神的自我陶冶,那么,每一個人所遭遇到的壓力就會少得多。人性社會的重要標志,就是尊重人有軟弱的權利、不成功的權利,捍衛人有維護自己內心完整性的自由,而不是夸大成功的普遍性,給大多數人制造壓力。
但在現代中國,物質主義壓倒了精神追求,到處彌漫著實利至上的思想,老子說的“道法自然”、陶淵明說的“悠然見南山”、蘇東坡說的“夫天地之間……為吾與子之所共適”等人生境界都已被人拋棄,似乎惟有躋身上層、功成名就才是幸福人生的典范,而身處低層則喪失了生活的尊嚴——許多時候,人生壓力正是產生在朝這個目標一路狂奔的時候。
要破解這個危機,建設起一個真正的人性社會,既有賴于社會應給每個階層的人都提供有尊嚴地生活這樣的制度性改善,還有賴于每個個體的自我努力,因為任何的壓力都源自內心,只有當內心有了精神依傍、幸福有了更多的實現途徑,人生的壓力、精神的焦慮才能得到真正的釋放和緩解。就此而言,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做出的有關人生壓力的調查報告,對我們不失為一個及時的提醒,因為明白了自己的壓力所在,才是面對壓力、消除壓力的開始。
職場貼士:學著做個好領導:如果你想讓大家信服,主動推你為紅人,必須花心思去了解公司大大小小的一些事務,我當然不是說你要把最后一分鐘都排的干干凈凈,但是,你應該讓同事和屬下相信你是在控制一切,對公司的一切都了解,他們會因此對你尊敬。而且你的上司也會對你留下好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