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永遠是最有力的說明工具,從2003年的212萬到2004年的280萬,再到2005年的338萬,全國高校畢業生的數量與年俱增。大學生們被蜂擁著“趕”進不算太大的就業市場,不論學校教會了你什么,這是最現實的一場結業考試,更是一場慘烈的比賽。2005年,畢業生在就業前又將面對些什么?
根據國家教育部公布的最新數據,中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今年已經達到19%,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中國的高等教育已經在一定意義上進入大眾化時代。
但這是個尷尬的“世界第一”,大眾化高等教育的背后是中國大學生的就業難,在經歷了兩年的擴招就業后遺癥后,大學生們的精英意識并沒有因此而改變。
硬幣的另一面是,中國的受教育總人口比例依然很小,這意味著,中國的很多地方仍然需要大學生?!埃ù髮W生)工作不是找不到,而是有工作不愿意做。”復旦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于海說。精英意識仍然是阻礙大學生就業的重要因素。
“精英意識在很長的時間內很難被打破,這意味就業的形勢在目前幾年內也不會明顯好轉?!庇诤Uf。中國家庭的教育更像是一次投資,他們期待通過教育改變身份和命運,而對大學生自身來說,收入、面子、發展環境、穩定感……種種因素導致他們不由自主地一窩蜂擠向少數的熱門行業和企業。
“事實上,整個就業市場對應屆大學生的需求量不大,這幾年來都是如此?!敝兄巧虾M馄蠓辗止菊衅覆恐煨〗阏f。除了一些世界500強企業每年會定期招收應屆生外,中小規模的外企并沒有表現出對大學生特別高的興趣。
真正的突破點也許是民營企業。民營企業生產總值已經占國民生產總值的一半,但除了一些已具一定知名度的民企,他們中大多數卻苦于招不到大學生。據一份在高校畢業生中做的就業意向調查顯示:高達45%的學生始終鐘情于外企;而只有28%的學生愿意去民營企業。
造成大學生不積極的原因有很多,但民營企業的聲望太低是其中一個關鍵因素之一。和那些去外企的同學一比,去了民企就好像低人一等,這樣的觀念左右了大學生們就業選擇。“很多民企都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的‘下品’行業中,再加上相關的保障不及國企和外企,所以很難吸引大學生?!庇诤Uf。
大學生就業觀念的轉變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在倡導大學生拓寬就業面的同時,用政策改變民企在大學生心目中的形象。“最直接的方法是拉近民企和其他企業社會保障上的差距,給大學生們穩定感,在就業不佳的情況下,絕大多數人會將保障和穩定放在第一位?!庇诤UJ為。
“騎驢找馬”成了現在很多大學生就業的不良心態,到一家公司工作沒一年,頻繁跳槽,企業付出了用人成本,最后卻成了一些大學生跳槽的“跳板”,這樣的現象也導致很多企業不敢用大學生,尤其是名牌大學的,因為實在是留不住。
“大學生的‘道德形象’正在受損。”于海說。缺乏忠誠感的大學生們重視自己的利益,不為企業考慮,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企業失去信心,加重了大學生的就業困難現象。
職場貼士:不要以同一份簡歷應聘不同的公司或不同的崗位,應針對不同的要求做相應改動,寫幾句量身定做的求職語句,表現出你對該工作的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