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記者是榮耀、良知、正義的代名詞,提到記者,人們最先想到的大概就是“無冕之王”這個稱號。但是在智聯招聘日前進行的職業吸引力調查中,近600人的調查對象中只有不到一成的人認同記者是無冕之王的說法。“干記者這一行整天東跑西顛,太累了”和“年輕時做做還可以,歲數大了,就該考慮其他發展了”,是眾多人在選擇記者這個職業時出現猶豫或者排斥情緒的主要原因。
在東方網與《新聞記者》雜志組織的“中國新聞記者公眾形象”的網絡調查中,有93:3%的人認同記者的職業壓力比較大。而據某專業管理顧問公司披露的關于“北京平面媒體行業薪酬盤點”的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傳媒行業的薪酬與高科技、快速消費品等行業相比,并不具備競爭力。
“也難怪有很多人都把記者這個職業形容為‘起得比雞還早,吃得比豬還差,干得比驢還多,拿得比誰都少’”,王義說完笑了笑,又補充道:“做記者確實是勞力又費神,像我跑社會新聞的,每天都要采訪、寫稿子,既要想著寫好稿、出精品,還得不時地考慮該不該抓住機遇謀求別的發展。因為說白了,記者就是吃青春飯的,要么盡快做編輯,要么到達管理層,要么就該走人了。哪兒見過三四十歲的人了,還跟一幫二十出頭的小伙子搶稿子的?既沒那精力也沒那體力啦。”
另外,戶口仍然是擺在很多應屆畢業生面前的一座大山。隨著媒體機制改革的進行,越來越多的媒體單位實行聘用制,簡單來說,合適就干,不合適走人,這樣的“殘酷”使得很多大學生望而卻步。尤其是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很多學生為了一個留(進)京、滬指標而不得不另謀他職。
在東方網與《新聞記者》雜志的調查中,在回答“你認為記者這一行業最大的吸引力是什么”時,47:7%的人選擇了“彰顯社會正義”,32:4%的人選擇了“深入體察社會人情”,還有19:9%的人選擇了“建立社會關系有利自我發展”。在智聯招聘的調查中,也有41%的公眾認為,記者職業本身沒什么,但是可以結識許多關系,對自己未來的發展有利。
職場貼士:以同理心的方式去考慮問題:不要總是想我要什么,我看到什么;反過來站在老板的立場去想他要什么,他看到的是什么。你會避免很多沖突,變得善于思考和把握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