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區一家大醫院的麻醉科主任說:“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各大醫院就開始有高水平的醫生外院或者外地走穴,而且已經形成了約定俗成的價目表,只是這個話題始終不愿拿到桌面上明談。”
醫生自白一次手術三千元
廣西南寧市一家醫院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外科醫生,經常作為得力助手跟隨科室主任出去走穴。他透露說:主任從醫院每月領到的各項工資獎金也就一萬元左右。但是每周只要出去接一兩個手術,按每次手術3000元的“正常的報價”計算,灰色報酬就遠遠超過醫院的陽光收入。
“從某種程度上講,名利雙收的走穴,已成為衡量醫術高低的民間標準。醫生之間互相交流業務時,常常掛在嘴邊的就是哪家大醫院請我去做手術了,哪個名人請我去會診了。”這位外科醫生還透露,現在許多基層醫院都與省會城市大醫院的醫生保持密切聯系。走穴多了,許多有名的教授只做關鍵部位的手術,其他的手術環節就放手讓當地協助手術的基層醫生做,這也相當于給基層醫生以名師現場指導的機會。名教授養精蓄銳了,基層醫生放手鍛煉了,雙方皆大歡喜。下次還愿意請這些教授,走穴就形成了“良性”循環鏈條。
醫院態度為留人才不愿多干預
據了解,許多醫院對醫生走穴,都是抱著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態度。因為現在醫院之間競爭激烈,如果對醫生限制太多,很可能把辛辛苦苦培養出來的人才流失掉。醫院知道靠現行的收入,不可能給醫生提供特別優厚的待遇,所以,醫生靠自己的能力在外頭賺點外快,只要不是太過分,醫院也不愿多干預。
一位外科醫生認為,“造成醫患關系緊張的重要原因是體制問題。”他說,許多病人交的高額醫藥費轉來轉去,最后變成了藥販子的回扣和器械供應商的提成。我們在自己的醫院做一個手術站十幾小時才拿三四十元錢,如果自己的價值在醫院的工作中得到充分認可,又何必遮遮掩掩四處走穴呢?
改革期待醫療資源合理配置
成都德瑞心血管病醫院院長李正國說:“醫生走穴反映出的,恰恰是目前醫療資源極不平衡的問題。在我國,那些經過長時間培養、深造出來的拔尖醫生,他們的價值其實并沒有得到真正有效的體現,甚至在日常工作中,許多人都不得不把相當多的時間花在完成一些瑣事、雜事上。”
李正國認為,實際上,在一個有限的區域范圍內,某一單病種的發病率總是有限的,完全沒有必要在各級各類醫療機構中培養那么多相同專業、水平不一的醫生。最為合理的配置應該是,加大各個領域全科醫生的培養,同時集中培養較少數量的專科頂尖人才,并允許他們流動。
職場貼士:工作的結果是別人的,成果卻是你自己的,不要為此犯糊涂,將工作應付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