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歲的楊先生在中關村一家IT公司做程序員,體形很瘦,鼻梁上掛著一副眼鏡,隨身背著一個碩大的電腦包,一看就是典型的IT青年。“做我們這行特別費腦子,普遍流傳的一種說法是,一個人最多做10年就不能再做了。”他說。
目前,楊先生已經做了近3年。最初是在清華大學附近的一家IT公司,那時候楊先生住在東直門,由于路上要花費2個小時,他每天早上6:30起床,顧不上吃早飯就往公司趕。“工作壓力很大。”楊先生說,“主要是因為目前軟件工程管理方面不完善,進度不易控制。比如說,預計一個項目可以在一星期內完成,而事實上編程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問題,這時候為了趕時間就必須加班加點,保證項目在約定的時間內完成,否則要負相關責任。”
為了趕進度,楊先生平均每天晚上9點鐘以后下班,甚至會在12點以后下班,極累的時候干脆就不回去,趴在辦公桌上睡,睡醒了接著干。在這樣的情況下,楊先生的晚飯通常是“隨便亂吃點”。由于周六、日中總有一天用來加班,楊先生基本上沒有鍛煉身體的計劃。
“去年有一段時間身體狀況特別差,整天都沒有精神,就是困。”在這樣的情況下,楊先生辭職了。目前楊先生在另外一家壓力相對較小的公司繼續著自己的程序員生涯。
新聞工作者張先生目前就職于北京某家都市類報紙,在張先生所在的報社,每個記者每月要完成1萬余字的稿子。為了給讀者提供及時鮮活的新聞,記者們每天奔波在獲取第一新聞的路上。
記者采訪時張先生剛從醫院看病回來。“干這個職業就怕生病。”張先生說,“發燒好幾天了,還得天天出門采訪,跟人打交道還要表現出愉悅、興奮的樣子。”三天前,發著低燒的張先生為參加一個博覽會7點鐘起床,坐了一個小時的車趕到會場,一直采訪到中午12點,累得連吃午飯的胃口都沒有。
由于新聞隨時可能發生,記者的手機必須24小時開機,隨時準備采訪,這導致記者的生活十分不規律,甚至一日三餐都無法按時。“我們是日報,采訪回來必須馬上寫稿子,寫完才能放心吃飯。”張先生說。記者熬夜寫稿也是常事,張先生最晚的一次是凌晨3點鐘到家,連上樓的力氣都沒有了。
上大學時,張先生經常光顧健身房,現在,張先生已經沒有時間去健身了,偶爾做幾個俯臥撐當做鍛煉。
宗先生則就職于紫竹橋一家著名的公關公司。“公關行業的工作強度和壓力都比較大,要做好這份工作必須學會對時間的分配和對心理的調節。”宗先生說。
公關行業是服務行業,從業人員的時間必須得跟著客戶走,所以不能按時下班是常事,加班也是常事。“每個周末都會有人加班,身邊的人全都處于亞健康狀態。”宗先生說。
為了調節自己的身體狀態,宗先生堅持每天下班后走路回家,從公司到宗先生住的地方是3公里,宗先生把每天3公里的路程當作散步。每月宗先生還會抽出時間踢一次球,踢球的伙伴是在網絡上結識的。
職場貼士:戴上電話耳機。我對此抗拒了很長時間,因為這樣看上去很傻,可其實卻很舒適。而且,它讓我在打電話的時候能踱步子,雖然這也很傻,可是卻提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