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暴風雨襲擊廈門,攝影記者“守株待兔”拍攝一組照片記錄了一位騎車人在暴風雨中碰到路上的水坑而摔倒的全過程——
昨日,數家新聞轉載了一組發生在廈門的新聞照片。這組照片記錄了一位騎車人在暴風雨中碰到路上的水坑而摔倒的全過程。新聞事件盡管不大,但網上的評論卻高達200多條,網民爭論的焦點,在于記者傳達新聞的責任和社會公德心之間應如何平衡。
網友評論 批評之聲大于贊揚
5月9日下午,一場暴風雨襲擊廈門,市區道路上的多處水坑讓不少騎車人栽了跟頭。針對這組照片,很多網民認為記者不就路上有坑提醒路人,而是守株待兔看著路人落難的做法應受譴責:“照片拍得倒是精彩,可拍照的人太缺德。明知有坑不設路障,卻滿懷信心地等著人栽跟頭”。
但也有贊揚這位記者職業道德的,如,“記者做得很好很客觀,記者本來就是以旁觀者身份存在才是專業的,如果其介入那么他就不是一個專業稱職的記者了,他就變成義工了”,“看來馬路陷阱確實該好好整頓一下了,攝影記者報道得很及時啊”。
拍攝記者 對于指責感到很委屈
攝影記者柳濤接到電話時并不清楚他的照片已成熱點話題了,他剛剛從那個有坑的地方回來。他在電話那頭很認真地說:“我剛去看了,那個坑被填平了,但不夠牢固,再來一場大雨,可能還會形成水坑。”
他介紹了拍這組照片的全過程,“當時廈門有臺風、暴雨,我經過這個路段時,有個人見我背著攝像機,問我是不是記者,我說是。他說,這路面有個坑,已經有人在那里摔過跤了,你們媒體最好報道一下。我照著他指的地方去看,一片水汪汪,不要說坑了,整個路面都看不清楚。出于新聞記者的敏感,我就端著相機在那里等,后來有一個騎車人經過時摔倒了,于是我把過程拍了下來。”
對于“守株待兔”的指責,柳濤覺得有些委屈。他說:“當時狂風暴雨,我在那里堅持了差不多一個小時才等到那個場面。如果沒等到,我根本不能用照片說明那里有個水坑。拍不到那個坑,有關單位或許不夠重視,今天就不會填補那個坑,這樣的話,就會有更多的人可能在雨中摔跤。”柳濤還告訴本報記者:“我拍完這組照片后,還在附近的施工處拿了一塊牌子擺在那里,提醒路人。”
新聞學者 新聞事件平衡點很難掌握
傳達新聞信息的責任讓記者柳濤做了一個忠實的記錄者,但他遭到了“缺少公德心”的指責。關鍵時刻,記者傳達新聞的義務和公德心應如何取舍?有沒有較好的平衡點?
從事新聞職業道德及倫理研究的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展江認為兩者很難取舍。
“因為公眾對正常發生的事情一般不太感興趣。如果只拍一個坑,很難讓大家覺得這個地方很危險,要引起公眾的閱讀欲和重視程度,就需要一些沖擊力強的照片。沖擊力的照片怎么得來?首先不能擺拍,但等待新聞事件發生又損壞了公眾心目中記者的職業形象,平衡點很難掌握。”他說,即使在“新聞從業者應該是不偏不倚中立的觀察者”已形成共識的西方國家,記者在這種情境下應該如何作為的爭論也都一直存在。
職場貼士:子女或孫子女甚至到自吹自擂的地步。即使面試官桌上擺著自己的家庭照,你的口袋里塞滿成疊小孩照片頗不符合面試的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