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京報》1月22日報道,清華大學兩名教師英年病逝,醫生稱死因與過度壓力有關。真是春意未暖寒流襲人!曾在記者、工人、白領群體流行的“過勞死”如今也侵入輕松舒適的教師群體。隨著兩名教師的英年早逝,關注年輕教師的生存環境再次成為人們議論的話題。
“過勞死”是現代職業病的集中爆發。工作壓力大、生活負擔重、精神包袱沉等因素使許多年輕教師多度透支生命,突然引發身體潛藏的疾病急速惡化,救治不及而喪命。在2004年兩會上,曾有政協委員意識到知識分子“過勞死”日益嚴重,呼吁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懷和呵護。去年也有評論呼吁改善高校年輕教師的生存環境。但是,悲劇還是在今春發生了。清華大學機電系36歲的講師焦連偉和工程物理系46高文煥教授四天內相繼離世。
曾有學者認為,現代社會人們普遍感到壓力大是一種社會進步,與悠閑自在的計劃經濟時代不同,激烈的競爭能為社會創造出更多的財富,讓人們不必過于擔心社會壓力大的趨勢。誠然,社會進步需要一定的壓力,為可承受、不損害健康的壓力“正名”能夠安撫人們的心靈恐慌,但是,把壓力大歸于是一種社會進步,某種程度上誤導人們不去重視不斷發生的“過勞死”的個案,忽視可能存在的社會問題。
從另一個角度而言,“過勞死”不是簡單的工作壓力大,生活負擔重,經省包袱沉,而透過“過勞死”致因的表象,“過勞死”現象的出現乃是社會利益分配格局嚴重不均衡的副產品。在既定的利益分配格局下,一些領域、一些群體的付出與回報嚴重出與失衡狀態,結果就出現了競爭越激烈,為社會創造的財富越多,個體透支的生命越多,生存質量也就越惡化。而潛行的物欲橫流時時刻刻引誘著人們的精神世界,它如一個惡魔,驅趕著人們為了所謂的“明天會更好”而去一而再再而三的透支生命,加班加點工作,直到突然有一天“倒下”。一批年輕有為的教師英年早逝的新聞不斷出現,就是現有的教師報酬分配體系、科研體系不合理的癥候。例如,工資、福利待遇分配的職稱化、申請課題的老年化、評優評先的資歷化等因素就導致了青年教師群體生存環境日益惡化,結果是干得多,獲得少。教師越老越吃香成為社會流行語。
職場貼士:平時一定要跟老板搞好私人關系, 讓老板在找人做“頂雷”的工作時,也會考慮值不值得犧牲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