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不用看統計數據也知道,物質生活的水平并不與精神愉悅的程度成正比。上個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實現了經濟的翻番增長,街頭卻流行起一款文化衫,上書一行大字:“別惹我,煩著呢”;進入21世紀,總體實現小康,人均GDP超過了1000美元,網上流行的關鍵詞卻是“郁悶”。在一定意義上說,抑郁癥也許是一種富貴病。據說,英國工業革命前夕,每個英國人每天平均能笑18分鐘,但到上個世紀后半期,英國經濟處于最佳時期,每個英國人每天只能笑6分鐘;而富裕程度最高的日本、我國香港,恰恰是亞洲自殺比例最高的地方。
道理很簡單:生活節奏加快,競爭壓力加大,難得有那份“悠然見南山”的輕松自在了;而人的封閉程度,隨著個性化程度的提高而提高;心靈之門也隨著寓所之門的關閉而關閉。電話有了,串門少了;電視有了,溝通少了;虛擬世界熱了,現實生活冷了;文化程度提高了,“人生識字憂患始”的感受卻更真切了;天天過得像過年了,過年將近的期盼與過年到來的欣喜,反倒沒了……都說現在的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可誰能體諒他們背著沉重的書包,起早貪黑地奔走于校門與家門之間的壓抑?升學壓力、就業壓力、生存壓力……于是,2600萬,約占總人口2%的抑郁癥患者,就被壓出來了。
今天不用見面就問“你吃過了嗎”,但如改問“今天,你郁悶了嗎”,似乎更讓人煩心。問題在于,明白了道理,又能怎么做?“窮開心”,并不等于“越窮越開心”,沒有誰會傻到為了“開心”而謀劃致窮的。尤其是當“十一五”規劃展示了更為光明的前景,全面小康的路還得繼續走,承受壓力、迎接挑戰的日子還得繼續過。如何療治抑郁癥人數高達2600萬的民族之痛,不可等閑視之。
致富是為了使人生更幸福,而精神愉悅才是承受生活壓力的動力,符合人身心健康的發展才是硬道理。治療抑郁當與治理貧窮并舉,“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從“以人為本”出發,既要抓經濟發展的“硬件”,也要抓精神愉悅的“軟件”;既要著力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也要為精神愉悅創造條件;既要為8小時內的高效工作建立規章,也得為8小時外的盡情享受提供保障……從這個意義上說,經濟發展是政績,生態環保是政績,共同富裕是政績,精神愉悅也是政績。
職場貼士:還想像小學生那樣科科爭第一?別傻了,這個世界只有團隊成績,沒有個人成績,因此也沒有所謂的“第一名”。告別獨行俠的生涯,你的人生將從黑白轉為彩色,全新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