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富民強是人人向往的理想境界,所以歷史上的文景之治、康乾盛世等,至今仍為我們津津樂道。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生產力得到極大釋放,我國現在確實富裕了,強大了。市場里商品琳瑯滿目,百姓腰包漸漸鼓起。成績斐然,舉世公認。但是,雖然國家富裕了,由于教育、看病、買房這三座大山的重壓,不少民眾卻還處在貧困生活當中,這直接導致了現在的內需不足,消費乏力,市場萎縮,產能過剩,如商品房大量閑置,汽車庫存量逐年加大,牛奶傾倒進水溝,有病扛著不看等。
正常的內需是保證國家經濟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刺激內需就成了拉動經濟發展的引擎。從這點上看,2006年全面提高百姓收入,就成了中央經濟工作的題中要義。
但是,筆者仔細品讀了國家發改委這位專家的話后,在倍感歡欣鼓舞的同時,不禁有一絲隱憂:專家說,2006年國家將進一步全面提高老百姓的收入,涉及面相當廣泛,凡屬“吃皇糧”者皆有份。隱憂就出在凡屬“吃皇糧”者皆有份上。皆有份,就是你有我有他也有的意思。這會不會搞成不看具體情況,大家收入都提高的平均主義呢?大家收入都提高,固然是好事;但別忘記了,社會能力有限,全社會的財富蛋糕就一個,“吃皇糧”者的收入本來相對農民和城市低保戶來說已經很高,現在又跟著提高,那么農民兄弟、城市低保戶不僅相對收入沒提高,而且可能應分得的蛋糕還縮小了。
筆者說這話的意思是,提高百姓收入,應該分輕重緩急,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搞一刀切。現在,由于城鄉差距逐漸拉大,農民負擔過重,農民的消費能力已經嚴重萎縮。與農民類似的還有生活在城市中的低保戶,對他們來說,每月吃一頓肉,都成了奢侈消費。在這種情況下,就應該優先提高這部分人的收入,一是這部分人消費欲望被嚴重壓制了;二是這部分人的數量巨大,提高他們的購買能力,整個社會的消費總量就會增加很多,而“吃皇糧”者收入相對較高,再增加他們的收入,根據效用遞減規律,刺激消費的能力,相對會比農民和城市低保戶群體弱得多。
因此,筆者認為,提高百姓收入固然合理合情,迫在眉睫,但應該分清輕重緩急,應該優先考慮農民和城市低收入者,這才是當務之急。
職場貼士:與朋友保持定期聯系,苦悶時、壓力大時找朋友小聚不失為一個減壓的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