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成都晚報報道,今年42歲的李惠出生在大邑安仁鎮附近的一個貧寒家庭,雖然小時候成績非常優秀,但當她念初一時,卻因貧困不得不輟學做工。1998年她獨自來到成都,在武侯區醫院門口擺起攤子,做起了擦鞋營生。伴隨她7年擦鞋生涯的,正是這只破舊木箱。這么多年來,有件事情一直令她刻骨銘心:她剛有些積蓄租下個門面做修鞋美容時,誤將一位顧客寄放修補的昂貴皮鞋錯給了另一顧客,為此她賠了人家3000元。當她千辛萬苦提著找回的鞋子上門找到對方時,不料這家人竟操起晾衣架把她打了出來。”
此后,李惠憑著吃苦耐勞,在短短幾年間抓住了機遇,成功地把生意從最初的一兩個門面,擴展到了全國,打出了知名度。如今的她,已是在國內擁有2000余家擦鞋連鎖店,身家近2000萬的公司老總了,她的經營從當初的規模發展到了今天依靠出售技術和品牌,成為業內的一個傳奇。
李惠說,她一直羨慕、崇敬大學生。每當在電視和報紙上看到大學生因就業產生困惑、苦惱、沖動,甚至引發輕生悲劇時,她總想為他們做一些事情。幾年前,李惠曾經去人才市場招工,幾名大學生一開始勉強到了她的公司,但做了一段時間后,面對周圍壓力又陸續離開了。但是兩年前,又有兩名大學生到她公司工作。自身的勤奮努力加上具有市場經營專業知識,如今他們都已經自立門戶,成了擁有4家店的老板了。
最近,川大學生會和四川大學生網向她發來了演講邀請,于是她想出了這么個方法,只想以此告訴大學生:“只要堅持自己的想法,放下架子,改變就業觀念,就一定能成就自己的事業!”(本報綜合消息)
評論:為這種做法叫好
時下,又到了高校學生擇業的高峰期。為啟迪和拓展畢業生就業思路,各高校紛紛聘請社會精英到學校演講。盡管這些成功人士的經歷和奮斗之路都值得借鑒和推崇。但他們的演講大都停留在課堂、會場,是單向的,離擇業多樣化、競爭更加殘酷的現實有些遙遠,難以與學生形成互動。而李女士的“演講”卻遠離了長篇大論、空洞無物的說教,根據自己幾十年來博弈市場的創業經驗和擇業理念,現場實踐,用最直觀的方式引導學子們正確面對就業崗位。無疑,李女士的“演講”,貼近實際,生動有趣,富有教益和啟迪。
而且,李女士成為千萬富翁之后,仍津津樂道于擦鞋業,這本身就對大學生傳統的擇業觀有著強烈的沖擊力。大學生就業難是一種現實,但其中不排除一些大學生好高騖遠,不能從實際出發,結果高不成低不就的因素。李女士成功的人生之路明白無誤地告訴學子們,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重要的是改變就業門檻觀念,努力拼搏,努力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專業+勤奮+放低門檻成就大事業”,這是李女士的奮斗哲理,也是她直觀“演講”所張揚的擇業理念。相信她的這種“演講”,能幫助更多的學子們走出擇業困境,理智地選擇自己的人生之路。
職場貼士:獲得成功的人做事都分主次。《世界主義者》月刊的主編海倫·格利·布朗總是在辦公桌上放一本自己辦的雜志。每當她受到什么事情引誘而消磨時間、做一些與雜志成功無關的事情時,看看那本雜志,她的注意力就會回到正事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