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放大眼光了解人的事例屢見鮮。1938年9月,陳云同志在題為《干部政策》的報告中,曾提出"放大眼光來了解人"幾個字。了解人類選拔人的前提??墒?,我們一些同志缺少作為一個政治家的眼光——視野太窄:或者只看到機關,看不到戰線;或者只看眼皮底下的幾個熟人;看不到默默無聞的埋頭苦干的同志;或者只看到黨政干部,看不到技術干部;……選才眼光覆蓋面積太小,選來選去就是那么幾個人;只有擴大眼光,才能見前所未見,聞前所未聞,把真正有才學"而才美不外現"的同志,從基層、最不為人注意的地方選拔出來。
在眼光狹隘的人才選拔者中,有一種人專門把眼光放在"親"字上,或者"親信",或者"親戚",或是"親近".在現實生活中,有人常常挑選所謂熟人、朋友、同鄉、對個人忠實的人,吹捧自己上司的能手,而根本不考慮他們在政治上和業務上是否稱職。在狹隘的眼光者那里,還常常會出現矮子里拔將軍的現象,這是難以使賢才得以重用的。
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被劉邦打敗、自刎烏江的楚霸王項羽,就是一個任人唯親,看不到其他有才能者或看不到也不予選用的人,結果落得個樹倒猻散的下場。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記載了這段史實:"陳平曰:項王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故羽非盡不知人,有蔽之者也。"意思是說,也不是項羽看不見可選用的人才,而且他旁邊的人蒙蔽了他。
選用人才,非親不用,其他賢才一律視而不見,歷來為一些有見識的人所反對。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說:"臣聞用人才,無親疏、新故之殊,惟賢、不肖之為察。其人未必賢也,以天下之賢,固非一人所能盡也,若必待素識熟其才行而用之,所遺亦多矣。古之為相者則不然,舉之以眾,取之以公。公曰賢矣;已雖不知其詳,姑用之,待其無功,然后退之,有功則進之;所舉得其人則賞之,非其人則罰之。進退賞用,皆眾人所共然也,已不置毫發之私于其間。茍推是心以行之,又何遣賢曠官之足病哉?"司馬光講的"天下之賢,固非一人所能盡","舉之以眾,取之以公"的道理,就是"放大眼光"的意思,但是,在他那個時代,只不過是一種幻想罷了。今天,我們處在世紀之交的開放時代,我們不僅有了"放開眼光"的必要,而且有了"放開眼光"的可能。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公開選拔人才,我們應當放眼看世界,擴大視野,在五湖四海的范圍內識別人才,了解人才。
識人貴在放大眼光了解人,而在真正做到放大眼光了解人,必須樹立和提高思想境界,克服在識人用人上的短期行為。
毛澤東同志曾教誨人們要樹立"美好的理想境界".人們也常也:"**思想境界高".可見境界是有美丑、高低之分的。
我國著名的哲學家、美學家、詩人宗白華于1943年在論述境界時就曾對境界問題有精到的見解。他認為:"人與世界接觸,因關系的層次不同,可有五種境界:(1)為滿足生理物質需要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愛關系,而有倫理境界;(3)因人群組合互制的關系,而有政治境界;(4)因窮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學術境界;(5)因欲返本歸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而于后兩者之間,以宇宙人生的具體為對象,借以窺見自我的最深心靈的反映,這就是藝術境界".宗白華在此文中還說,"功利境界主于利,倫理境界主于愛,政治境界主于權,美術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藝術境界主于美".《漢語詞典》中說:境界是事物所達到的程度或表現的情況,那么領導境界就是指領導者通過一定的方式實現領導的程度和情景了。
《老子》十七章有云:"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其意思是說,最好的世代的最好的統御者,人民群眾不感到有他的存在;其次,人民群眾親近和贊美他;再其次,人民群眾畏懼他;更其次,人民群眾輕侮他。老子在這里說的統治或領導優劣的四個層次,也就是四種境界,四種類型。老子所以推崇第一種境界,用他在同一章里的話來說,就在于其"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這就是說,領導者悠悠然不輕易發號施令,事情辦成功了,老百姓都說,"這是我們自己這樣做的。"美國著名學者哈林。克里夫蘭在其所著《未來的行政首腦》一書的英文版的扉面上引用了老子的這段話,并在其《中譯本序》中贊揚說:"老子關于領導人的座右銘,二千五百年以來,仍未有出其右者。成功的領導藝術其標志是:當事成之后,被領導者均認為事情是我們自己做的".這是領導與被領導交變"同一"的結果。領導行為不僅力求合乎事物的客觀規律,而且更重要的還在于順乎民心,合乎民意,與群眾的意愿完全吻合,這樣被領導者就感覺不到有外來的強制力理,而自由自在地做其所欲做,為其所樂為。于是,領導者對他們來說,自然也就"不知有之"了。雖然老子的構想有著濃重的"烏托邦"色彩,但這仍不失為極高的領導境界,其合理的內核仍閃爍著理想的光輝。
職場貼士:談到你剛搬離之某地區的天氣或交通,或任何風土人物,你把它們批評得體無完膚。(你也許碰巧批評到面試官的家鄉,而面試官又正巧深感懷鄉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