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輸送管線配“鞋墊”節省能耗
10年前,江蘇中圣集團還只是由幾個大學教師共同下海創立的小公司。創業之初,郭宏新就認定了“吃科技飯”。當時,長距離輸送管線的能量損耗一直是個棘手的問題,而這方面他們手上有技術“儲備”。于是,他們對國外先進保暖隔熱管技術進行國產化研究和消化,幾經攻關,研制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保暖管托以及隔熱管托,這些就像給輸送管配上隔熱保溫“鞋墊”的管托,以充分的效能和極低廉的價格替代了國外產品。郭宏新說,別看這個“鞋墊”小,實際上可有著非常高的技術內涵,世界上目前只有五家公司能做,他們目前是中國唯一能做高壓減震體系的公司。
小小“熱棒”夢圓可可西里
神秘的可可西里地區,青藏鐵路猶如鋼鐵巨龍般飛奔而過,整齊排列的熱棒形似“林帶”,為這條雪域“天路”打造了一道別致的風景。這道風景的背后,是中國人對高原凍土世界性難題的攻克,而解開這道難題的就是中圣集團。
2002年11月17日晚,郭宏新在家看中央電視臺《對話》節目。節目中有人問鐵道部副部長將如何解決可可西里無人區的凍土問題時,副部長回答說準備采用先進的熱棒技術。看到這里,郭宏新很興奮,他知道,自己潛心研究多年的熱管技術迎來了機遇。很快,郭宏新就把公司研制的熱棒送上了可可西里凍土區做實驗,并一舉成功。
在凍土區修建鐵路是一個世界性技術難題。凍土生性不安分,對溫度特別敏感,凍結和融化反復交替地出現,路基就會翻漿、冒泥,鋼軌出現波浪形高低起伏,對鐵路運營安全造成威脅。郭宏新帶去的熱棒,具有獨特的單向傳熱性能,相當于一種“天然制冷機”:熱量只能從地面下端向地面上端傳輸,反向不能傳熱。一旦在凍土地帶按照一定的比例插上這種熱棒,就會使得凍土永遠處于凍結狀態。
中圣集團受鐵道部委托,制定了相關的行業標準。熱棒產品不僅解決了凍土對鐵路的危害,為國家節約了大量建設資金,同時有效保護了凍土區的自然生態環境和資源。
努力喚醒更多沉睡的科研成果
郭宏新說:“南京有50多所高校、100多家科研單位,沉淀了幾十萬個科研成果,但如今大多在那兒沉睡,喚醒更多沉睡的科研成果,中圣集團是這么走過來的,今后還將這樣走下去。”
經過多年發展,中圣集團與省內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了自己的研發體系,對跨學科、多專業的重大課題和有重大社會效應與經濟效應的綜合性課題進行“聯手”研發。比如,他們和揚子石化合作研究了火炬回收系統,將揚子石化的七個火炬滅掉了六個,不僅每年給揚子石化創造了上億元效益,同時改善了南京江北地區的大氣環境。
職場貼士:激烈的競爭,社會的摩擦,人性的弱點會讓我們感受殘酷。中國用幾年時間,走人家幾十年上百年走完的路,所以,結構治理,打破平衡,隨時洗牌,此乃尋常事。不要夸大個人遭遇的不幸,被“洗掉”往往可以促成你與機遇一見鐘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