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職場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職場知識學習網站!
前幾天,在報道中國方面的新聞一向偏見的CNN,給出了一份各國“帶薪假期”的排行榜,巴西和立陶宛以41天位居榜首,中國以21天排在最后。難得CNN了,這個排名比那個皮蛋靠譜,還是比較符合中國老百姓的切身感受,休假既少,且不容易。
據媒體報道,即使排名墊底,國內的上班族仍在微博上質疑:21天也有水分。有不少人計算:除去黃金周和小長假的周末,實際上只有5天和1天的假期,因此,算上春節和國慶各5天,元旦、“五一”、端午、清明、中秋各1天,就算把婦女節、兒童節算進去也一共只有17天。而且,這還只是紙面上和理論上的假期,想休假而不敢開口的大有人在,乃至一提出來,就是個有共鳴的話題。
事情就怕比較。比如,央視主持人張泉靈在微博上寫道,“如果再告訴你巴西休假的那30天,老板需要支付1.33倍的工資呢?理由是這一個月他帶家人度假,花費較大”。這在國內上班族看來,恐怕只有祖墳冒青煙了,才能遇上這樣一位青天大老板。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的帶薪假期為25天,排在倒數第二位。中國和美國分別作為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中最具活力的經濟體,帶薪假期有那么一點文化因素,那就是更強調去奮斗,而不是去享受,我們管這個叫做勤勞致富,大洋彼岸的鄰居管這叫做美國夢。而縱觀那些“福利國家”,帶薪休假已經接近奢侈,如果再加上雙休日,差不多每年有小一半的時間在休息。因此,帶薪休假這個事,跟福利國家看齊自是沒必要,國情不同,文化不同,心態不同。
但是,休假少不怕,怕的是少也不踏實。畢竟,連孩子都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已經在途中跑的人們,怎么還敢優哉游哉,而不是快馬揚鞭呢?于是,帶薪休假在很多地方就淪為了一張“空頭支票”,就業壓力大、競爭激烈、保住飯碗還房貸,使得人們不敢主動去休假,怕大老板不高興,怕帶低薪休假,怕休假回來變成了低薪。這也是為什么在“以可選擇日子的帶薪休假制度全面代替不可選擇日子的黃金周”討論中,多數意見不傾向“去黃金周化”,因為比起看得見摸不著的帶薪休假,黃金周的長假是實實在在的。
在西方人的文化觀中,會玩兒會休息的才是會賺錢的。而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是,少大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當然,這兩天又有人給改了,少大不努力,一生坐動車。個人怕休假影響收入,國家又何嘗不是這個想法,怕影響GDP。其實,生產力是個很大的概念,機器是生產力,民生也是生產力,就連帶薪休假也是在解放生產力。比如法國人,一到休假的日子,旅游、文化、體育等方面的消費不亦樂乎,國家也收獲了GDP,老百姓也增加了幸福感,豈不是雙贏的事情。
叔本華說:生命是一團欲望,欲望不滿足便痛苦,滿足便無聊。人生就在痛苦和無聊間搖擺。哲學家都是冷峻的,但我們寧愿無聊一些,也不想總是痛并眼饞著。至少,休假還是“假休”,這不要成為一個問題。職場貼士:無論是在何種社交場合,想擴展人際關系的第一課就是要學會自我介紹。要設法出奇制勝。讓對方牢牢地記得你,而且是記得正面的形象。
下一篇:半年經驗稱資深 職場南郭先生折射人才泡沫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郎咸平教授何以惹來一身騷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