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職場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職場知識學習網站!
羅曼·羅蘭曾說,與其花很多時間和精力去鑿很多淺井,不如花同樣的時間和精力去挖一口深井。如果一個人能專心地做一件事情,反而更加容易出成就。對于年輕的職場人來說,如果能在一個崗位上堅持更久,那么職場晉升的幾率更大。
2002年,從河北省農村出來的張強年僅18歲,他和同村的5個伙伴同時進入天津的一家服裝加工公司打工。這家公司是個私營企業,規模不大,且剛剛起步,全公司只有30余名工人,主要從事服裝代加工業務。公司的老板是個五十來歲的男子,人很實誠,也很講義氣。
然而公司那時正處于創業階段,利潤不高,工人的工資也比較低。不到半年,跟張強一起進來的幾個同鄉便相繼跳槽,另攀高枝去了。可張強始終沒走,他跟伙伴說他要等等看。等什么看什么呢?同鄉都不理解他的舉動,誰出來打工不是為了多掙錢呢?守著這么一個剛成立的公司哪會有大的發展?但張強不這么認為,通過仔細觀察,他看出公司的老板是一個很有事業心、很有能力、能干大事的人。
張強看到,老板平時只要不外出跑業務,就跟工人同吃同住同干活,重活、臟活老板總是搶著干。另外,老板很講誠信,不管公司經營多么困難,從不拖欠工人工資,每月都按時給工人發放。于是,工人換了一茬又一茬,張強卻堅持留了下來。張強相信老板的能力,看到了公司的希望,而老板也看中了勤勞肯干的張強。一天晚上,老板請張強吃飯時問他:“我這里工資低,你的同鄉都走了,你為什么不走?”張強回答:“如果我沒看錯的話,公司不出3年肯定會發展壯大。”老板說:“你這么肯定?”張強說:“因為我相信你,也相信我自己。”
老板爽朗地大笑起來,拍著張強的肩說:“好小子,從明天起你就調到生產部學技術,我相信你,我們一起好好干!”從這天起,張強帶著強烈的責任感更加積極地工作,認真地學習。他清楚地認識到,只有真正掌握技術,才能夠幫助公司取得新的發展。在兩年多的時間里,張強每天白天跟著生產部的師傅一起苦學技術,親自操作機器;晚上和節假日,他就用休息的時間給自己“充電”。這個只有高中學歷、沒有真正學過一天技術的青年不僅把來打工時帶的高中課本重新翻出來學了一遍,又到新華書店買來大學英語和化學教材。
漸漸地,原來在公司里只能干些體力活的張強竟成了公司的技術骨干,有幾次,生產中遇到技術上的難題,由張強提出的合理化建議都被公司采納。果不其然,公司憑著良好的經營管理、過硬的產品質量迅速壯大起來。張強成為公司里學歷最低、技術卻最好的技術員,老板也更加看重他。兩年后,公司開始發展壯大,不僅擴大了經營,而且員工人數也從過去的幾十人發展到上千人。
此時的張強通過自學,已經熟悉了各種操作,他全程參與了公司的生產線擴建工作。生產線擴建后,信任張強的老板把他提升為銷售經理,負責工廠的對外銷售。面對肩頭的重任,張強再次明顯地感覺到自己掌握的知識太少,于是開始拼命學習,僅一年時間,就會說一口流利的英語,還通過網絡聯系到了不少國外的訂單。
如今,張強已是公司的一名高管。他的侃侃而談、博學多才使很多合作伙伴欽佩不已。他談到今天的工作時,很平靜地說:“我從來沒有感覺自己現在與別人有什么不同,我仍然跟工人工作在一起、吃在一起、住在一起,我想告訴所有的年輕人,只要不斷努力、不斷學習,就能取得成功。”小有成績后的張強時刻不忘鄉鄰,打工10年,他先后介紹 300多名家鄉青年到自己這家工廠工作,并把自己的成功經驗告訴他們。如今,有許多人也像張強一樣,成為公司里的技術骨干和中層管理人員。
專家建議:工作三年再說跳槽
每年年末是職場人士跳槽的高峰時期。據統計,每年的12月至次年的2月是各類人才跳槽的“多發期”,大約有60%的人才流動均發生在這一時段,并且已經呈現出了周期性規律。職場人士之所以選擇年末跳槽,一方面員工與企業的合約一般以年度為時段,年底合同到期,職工可以選擇續簽或跳槽;另一方面,年底是企業進行績效考核的關鍵時期,很多人希望在領到公司年底獎金或分紅后再離開。數據顯示,在跳槽的人中,30歲以下年輕人的比例更大。
在浮躁的社會中,很多人總是急功近利,把目光放在眼前的薪水、福利、人際關系等,卻忽視了長遠的發展前景。很多年輕人活得太明白,以為看透了公司的前景、老板的人品、自己的前程,實際上,很多人只是“假明白”。反而是那些已經成為高層的過來人,在他們年輕的時候似乎什么都不明白,只知道努力工作,成功就順其自然地到來了。
對于想要跳槽的年輕人,專家建議,三年的工作時間在個人職業發展道路上,是知識和經驗積累的標準線。因為職業人從無知到有知,往往需要經過三年左右的時間進行學習,讓個人的判斷能力、思維模式和工作方法不斷提升;而這時職業人對于自己的職業發展潛力也有了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是繼續堅持,還是選擇跳槽,相信都有了比較明確的答案。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