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職場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職場知識學習網站!
高呼“扶貧濟困、均富共生”,名為精準扶貧,實為非法傳銷,涉案金額高達數百億元,高收益為誘餌,通過網絡虛假宣傳,采取“拉人頭”方式大肆發展會員,一年時間裹挾群眾逾500萬人。慈善光環之下,十余億元悄然進入張天明個人腰包,“善心匯”究竟隱藏著怎樣的黑幕?
近日,公安部組織偵辦了“善心匯”涉嫌特大傳銷案,依法對深圳市善心匯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張天明等人涉嫌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等犯罪問題進行查處。新華社記者日前通過深入采訪,揭露了張天明等人打著“善”的旗號違法行“惡”的本質。
一、“共富神話”背后的“龐氏騙局”
辦案民警介紹,發展會員時,“善心匯”以慈善的名義講述一個“共富神話”:會員只要按一定標準投資,可以很快收回本金,并獲取高額回報。同時,通過不斷發展下線,隨著會員層級提高,還有源源不斷的獲利。
“慈善事業是不求回報的,做慈善的公司怎么可能獲得高額的返利呢?”辦案民警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善心匯”公司自相矛盾的行騙邏輯。張天明等人編織的“共富神話”是一個通過拆東墻補西墻來瞞天過海的“龐氏騙局”。
“他們說這是扶貧,交3000元,20天以內返3900元給我。”64歲的李某是湖南某縣的一個農民。今年6月底,他被一個朋友誘導加入“善心匯”,把這幾年靠種田、打工攢下的3000元交了上去,不料現在血本無歸。
從2016年5月開始,張天明等人宣揚“扶貧濟困、均富共生”,策劃、操縱并發展人員加入“善心匯”。截至目前,“善心匯”注冊會員500余萬人,會員遍布全國。
事實真的如“善心匯”所宣傳那樣嗎?辦案民警通過剖析其模式,揭穿了其傳銷本質。參與人向推薦人以每顆300元價格購買一顆“善種子”,即可激活一個會員賬號。會員賬戶激活后,可通過投入資金和發展下線獲得高額靜態、動態收益。
靜態收益是指會員按照平臺指令,向陌生會員匯款,稱為“布施”。這一環節完成一段時間后,平臺會安排其他會員向此人匯款,稱為“感恩受助”。會員可以選擇“特困”“貧困”“小康”“富人”“德善”“大德”六個檔次,“布施”金額從1000元至1000萬元不等,收益率從5%至50%不等。動態收益則指的是會員發展下線后,可以拿到下線“布施”金額2%-6%的提成。
據警方調查,張天明所宣傳的2000畝黃花梨基地,實際只有幾百畝且還只是樹苗;所謂的三亞檳榔谷260畝房地產開發用地,根本沒辦理過用地手續;注冊的公司中,大量空殼公司,沒有實際業務。
按照其說法,系統內每個會員都能獲取超過本金的收益,但是,“善心匯”以及會員沒有能支撐這種高額收益的實體產業和正常的盈利模式,投入的資金沒有產生增值,那么收益來自于哪里?
如今被警方抓獲的張天明向記者揭曉了答案:“‘善心匯’要維持運轉就是靠不斷發展新會員,用后面加入的人的錢補給前面的人。”“善心匯”公司通過搭建網絡平臺,用傳銷等手段吸納資金,系統內用來支付回報和獎勵的是源源不斷補充進來的參與人的本金。
“這就是擊鼓傳花的騙局,一旦下線發展慢了,資金流入量小于支付量,資金鏈就會斷裂,系統就會崩盤。”辦案民警告訴記者。今年5月前后,“善心匯”被湖南省公安、工商部門調查,系統運轉受影響,張天明擔心系統崩盤,煽動了大量會員前往湖南省政府非法聚集,甚至在大雨天把殘疾人和老人安排在人群的最前面,嚴重擾亂了當地社會秩序。
“幸虧查處及時,否則受損的人更多。”不少參與人這樣表示。截至今年6月1日,會員資金缺口達92億余元,涉及會員230余萬名。
二、扶貧幌子背后的斂財陰謀
“扶貧濟困”“互助共生”,這是“善心匯”在發展會員時的口號,宣稱所有的錢都用于扶貧和慈善。但實際上,除了“舊人吃新人”的資金循環,“善心匯”會員的大量資金以類似抽頭的方式進入了張天明等人的私人腰包。
據負責技術維護的骨干成員黃某回憶,張天明誘導自己加入時,反復說你有理想有抱負,要投入到扶貧中,說既能扶貧又能賺錢。在“善心匯”互助網絡上,很多細節都有意跟扶貧慈善掛鉤,比如把傳銷中的層級命名為“特困社區”“貧困社區”等,還有諸如“功德主”“布施”“善心幣”等各種命名。
實際上是怎么回事呢?幾名骨干成員都表示,加入一段時間后,發現扶貧只是假象,實際還是通過傳銷來斂財,只是利用扶貧來包裝、隱蔽。
辦案民警列舉了一些類似例子。比如組織慰問貧困戶,花費不多,卻聲勢浩大,在發展新會員時大肆宣傳。甚至還以幫扶的名義,把部分貧困戶發展成會員。
辦案民警介紹,“假扶貧”背后是張天明等人的“真斂財”,“善種子”“善心幣”“解凍費”等所有涉案費用,絕大部分由會員直接打款至張天明的多個個人賬戶,一年下來張天明獲利十余億元,其他骨干成員也都有不同程度的非法所得。
張天明表示,他的非法所得投入到捐助、扶貧的錢只占極少數。用他自己的話說,掏這些錢也是為了給會員們呈現一個慈善家的形象,引誘更多人加入。
“捐助別人,應該是拿合法的錢,但這些都是非法所得,意味著有更多普通群眾損失。”辦案民警說。
三、“天師”外衣藏著的貪婪之徒
受害人員說,在部分“善心匯”成員的眼中,張天明就像圣人,部分會員甚至稱他為“張天師”。
據警方調查和“善心匯”部分骨干成員介紹,“張天師”的形象是張天明對自己極力包裝的結果。
張天明,生于1975年,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人,初中肄業,近年常駐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是整個“善心匯”傳銷活動的組織者、策劃者、管理者。先后做過服裝、凈水器等生意,2013年到了深圳發展,前后開過幾家公司。
據負責宣傳的骨干成員劉某表示,“張天明特會說,張口就能來一大段,跟人打交道也永遠是一副笑臉。”但他認為張天明不踏實,喜歡吹噓,比如要做一百萬元的事,就跟別人說做五百萬元。經常宣傳自己有39項專利,其實很多都是假的。有什么想法,自己不去做,而是畫一張大餅,召集別人去做。
在“善心匯”內部,張天明每周一到周五,晚上八點半都會在會員微信群語音直播,大講要實現人生價值,要互助共生。“通過不斷演講,強化會員們對他的印象,認定了他是慈善家,相信‘善心匯’是慈善事業,發展更多人進來。”劉某說。
人前跟會員宣傳要做好事,以慈善家包裝自己的張天明,背后卻大肆斂財。綜合張天明自己供述和公安部門調查,張天明把非法所得的十余億元,用于給自己和家人購置大量資產,如在昆明以自己控股公司的名義花費2.2億元購買了一座大廈。辦案民警介紹,張天明的妻子在逃跑時,隨身攜帶了140多萬元現金、29張銀行卡,僅抽查的8張卡中,資金就有1100多萬元。
“我愿意現身說法,‘善心匯’成立之初就是為了取得個人利益,我個人深感悔恨和愧疚,‘善心匯’如今變成了‘惡心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張天明說,“不勞而獲是走不通的。希望大家不要在錯誤道路上越走越遠,能夠真正意識到這種模式的危害。”
2017善心匯最新消息8月9日,“善心匯專案”新聞發布會在海東市公安局召開。海東市公安局黨委副書記、副局長韓世林,經偵支隊支隊長巴才讓快就媒體記者提出的海東市“善心匯”目前的查處情況等問題做出了回答。
“善心匯”全稱“深圳市善心匯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張天明,是一個以網絡為平臺,以“慈善扶貧”為幌子,“高額返利”為誘餌,以騙取財務為目的,策劃、操縱并發展人員參加傳銷活動的傳銷組織。自公安部統一部署善心匯打擊工作以來,善心匯公司共有內地及港澳臺地區注冊會員526余萬名,帶有“善心匯”字樣的公司247家。我省參與“善心匯”人員9291人,“善心匯”分支機構2家。
據了解,海東市公安局于7月25日召開“善心匯”專案工作會議,安排部署了對“善心匯”傳銷活動的偵查打擊工作。目前,海東市參與“善心匯”會員1777人,帶有“善心匯”字樣的分支機構2家。公安機關立案偵查“善心匯”組織領導傳銷犯罪案件3起,共抓獲非法傳銷犯罪嫌疑人4名。經我市公安機關排查,已從1777人中查出個別重點人員予以打擊,現案件正在進一步偵辦中。下一步,海東市公安機關將繼續依法嚴厲打擊“善心匯”傳銷活動,重點打擊骨干成員和組織傳銷活動的組織者。
此次發布會是通過宣傳使廣大人民群眾、干部職工自覺抵制違法犯罪行為,不參與“善心匯”非法傳銷活動。鼓勵廣大人民群眾、干部職工積極檢舉揭發“善心匯”違法犯罪人員,使這類傳銷無立足之地。讓加入善心匯的成員主動到當地公安機關說明本人的上下線的情況,服從當地政府管理,不參與上訪鬧事,爭取從寬處理。同時,敦促我市參加“善心匯”的違法犯罪首要骨干人員,盡快到當地公安機關投案自首,爭取從寬處理。
下一篇:90后理財案例:90后女白領如何理財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mmm騙局揭秘2017年mmm騙局最新進展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