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找工作的過程中,面試是關鍵的一環。如果說簡歷是敲門磚,那么面試就是職場前的一扇門,通過了就獲得了入職的鑰匙。通常來說,面試之前,用人單位已經研究過你的簡歷,初步有了意向,面試是為了做進一步的全面考察。前程無憂曾作過相關調查,結果表明,大多數企業選擇面試的首要目的是“在簡歷基礎上,進一步了解和評估候選人的專業能力”,其次是“確認簡歷中的信息是否屬實”,再次是“判斷候選人是否和企業文化相符合”。
如果我們在面試中針對這些“目的”進行準備,成功的可能性自然會很高。
首先,我們要表現出信心,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在回答對方提問的同時,學會結合公司的情況,充分提出自己具體的看法和建議,表現出你熟悉這家公司和這個職務的工作流程,在“精神”和“物質”都提供你能勝任工作的“證據”。
其次,我們要給面試官留下一個好的印象,尤其表現出對工作的真誠和熱情。最忌諱的莫過于面試者給人感覺是:不值得信賴以及不在意這份工作。另外,你還要表現出基本的職業素質和個人品德,譬如面試官發現你的實際情況跟簡歷不符,肯定就會擔心你是個喜歡弄虛作假的人。
前程無憂的總裁甄榮輝大學畢業時,參加惠普香港的校園招聘,最后面試的是香港公司的總經理。當時,那位總經理在一張白紙上畫了一組晶體管,要求他進行連接。這是個很簡單的題目,甄榮輝大一就學過,但偏偏還給老師了。經過一番琢磨,甄榮輝選擇了實話實說:“很抱歉,我忘記了。”出來之后,甄榮輝還以為自己完蛋了。結果,惠普卻很快發來了錄用通知。原來,這個總經理是故意出這類題目來考查應聘者的工作理念,關于應聘者專業能力的評判是由業務部門來負責的。
面試中有些不太容易回答的問題:如“你有什么缺點?”這個問題的回答既要實事求是,也要掌握分寸。說輕了,讓人覺得自負;說重了,會影響面試結果。
我當年在應聘加拿大駐香港外交官時,就這樣回答:我的法語水平還不夠好,但我有信心盡快掌握,同時這是在香港和中國工作,我有精通中文的優勢。這是個不能隱瞞的缺點,因為他們還會進行法語測試。不過,我還是巧妙地進行了“說服”考官:這個職位主要跟中國打交道,法語并不特別重要。事實也證明,主考官就被我的自信說服了。
當然,沒有人“十項全能”,總有自己不太了解和不足的地方,也不是任何面試都是為考察職業道德。因此,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就需要把握面試中最重要的技巧——揚長避短。我們不應該撒謊,但是也要學會避免把焦點放在自己的弱項上。
中國政府曾與世界銀行、聯合國計劃開發署(UNDP)等達成在英國牛津大學培訓政府干部的協議。申請者除了組織推薦之外,還須通過統一的英語面試。我的一位朋友陳興動就在英語面試中遇到了困難。
當時,面試官——世行駐中國副首席代表Peter說話速度特快。陳興動英語底子不強,加之過去花費在鍛煉英語聽力上的時間少,因此,理解對方的話比自己即興說還困難。于是,陳興動采用了揚長避短的策略,一方面集中精神聽對方說話,通過單詞來判讀對方的意思。另一方面,回答問題時盡可能把回答時間拉長,讓考官少問問題。結果,一個小時下來,Peter只問了三個問題。面試結束之后,Peter微笑著夸獎對方:“你是所有面試的人當中表現最好的一個”。
就這樣一個策略,改變了面試的結果。而這次出國參加培訓,又改變了陳興動的人生。陳興動現在擔任巴黎百富勤中國總經濟師,是連人大財經委都經常去找他咨詢的著名專家。
還有一個比較常見難回答的問題:你為什么離開原來的公司?對于有過工作經歷的人來說,這個問題也需要把握分寸。如果回答不好,結果會變成:主動辭職——被視為朝秦暮楚,說被勸退——被當作無能。
還有個忌諱,就是不能大談上一家公司的內情,或者大加批評。面試官肯定會因此而懷疑:如果錄用了你,將來離職,你會不會同樣泄露公司內部的機密,或者背后進行中傷?
(摘自《開放你的人生》)
職場貼士:在很多場合下,你所表現出的外在形象要遠比你真正的本事來得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