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職場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職場知識學習網站!
化學教師要通過各種途徑激發高中學生的求知欲和上進心,下面要為大家分享的就是高中化學的論文,希望你會喜歡!
摘要:從化學教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契合點入手,詳細分析當前傳統文化寓教于高中化學教育的現狀,結合教育部頒布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文件精神和教學實踐經驗,對進一步推動高中化學教育與傳統文化教育相融合提出建議。
關鍵詞:高中化學教育;傳統文化元素;滲透
提及化學與中國傳統文化,大部分人認為是兩個毫不相干的領域,認為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具有西方學術典范的自然學科,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5000年的歷史長河中不斷創造和積累、世代相傳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內涵博大精深的文化。然而,當兩個不同的領域相互碰撞,卻有著讓人意想不到的千絲萬縷的聯系。我國著名的化學思想家、教育家莫昌嘉直言指出,中國《易經》乃西方《化學》之源。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引入傳統文化元素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是屢見不鮮,包括有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古代建筑、傳統中醫、衣冠服飾、飲食廚藝等內容。2014年3月,教育部頒布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指出,化學課程“應結合教學環節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內容”;同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得知小學課本要刪去中國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后,毫不掩飾地表示“很不贊成”,強調“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同年11月,上海市出臺《關于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長效機制的實施意見》,要求將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內容“系統、科學配置到各學段、各學科之中”。無論是國家的政策層面,還是中央領導的重視程度,亦或是地方的落實舉措,均反映出化學教育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將是形勢所趨、歷史必然。因此,高中化學教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將面臨和經歷契合與提升的嬗變問題。
一、高中化學教育與傳統文化教育的價值契合
1.重溫我國化學輝煌史的意義與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相契合
古老文明的中國,華夏祖先與化學有著不解之緣,在充滿迷霧和荊棘的道路上發明創造了許多輝煌的成就。如50萬年前“北京猿人”已會用火,3000多年前已利用天然染料染色,商代擁有高超的制陶、青銅冶煉鑄造方法,春秋戰國時期掌握了鋼鐵冶煉工藝,西漢時期能熟練進行“水法煉銅”,東漢時期總結推廣造紙技術,唐朝正式出現黑火藥,還有近現代1939年侯德榜提出“聯合制堿法”,1965年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等等。學習這些世界遙遙領先的先進技術和科學家為國獻身的可貴精神,有利于激起學生對自己國家的熱愛和自豪情感,提高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責任感。同時,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源泉。兩者的有機契合,有效推動《綱要》提出,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引導青年學生繼承愛國傳統,增強國家認同,不斷提升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努力在參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實現人生價值。
2.化學課程中的辯證唯物主義教育與傳統文化中的哲學思維相契合
對于化學課程而言,哲學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理解和掌握其本質。如氧化還原反應、正逆平衡反應、酯化水解反應等都充分體現出對立統一的矛盾規律;元素周期表有力論證了事物變化中量變引起質變的發展規律;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因素形象說明了外因和內因的辯證關系;Cl2、O3、SO2、Na2O2及活性炭都能使得有機色素褪色,其現象相同但本質卻不同。此外,演繹推理與歸納總結、普遍性與特殊性、層次結構和功能結構的辯證統一等哲學思維在化學教學中的運用也是不勝枚舉。這些哲學理論在先秦子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等中國哲學史上都可找到相對應的學術觀點,如伏羲八卦圖彰顯出對立統一的矛盾法則。換言之,高中化學教材中豐富的辯證唯物主義教學素材,使學生在正確理解化學物質及其變化規律的同時,也能潛移默化受到辯證唯物主義教育,這將有利于引導學生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來看待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不斷增強辯證思維能力,提高駕馭復雜局面、處理復雜問題的本領。顯然,這對于每位學生的終身成長大有裨益。
3.培育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與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和諧精神相契合
五千年的歷史長河,我們中華民族的文脈從未中斷過,究其根源是蘊藏著十分強韌的和諧文化基因。如“天人合一”就是以孔孟荀為代表儒家所追求的人與自然和諧的最高境界??鬃拥摹疤旌窝栽?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孟子的“順天者存,逆天者亡”,荀子的“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都強調了人與自然要相統一,人的行為與自然要相協調,道德理性和自然理性要相一致。如今,受急功近利的追求經濟發展和消費主義至上錯誤觀念的影響,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物種滅絕、生態失衡、臭氣層空洞、酸雨肆意、霧霾侵襲等世界性的危機層出不窮,給人類生態環境帶來巨大的災難,更加反襯出“天人合一”和諧思想之可貴。而高中化學課程(特別是《化學與生活》《化學與技術》兩個選修模塊)正是以這個古老的和諧思想為指導,有力引導學生樹立和諧思維理念,把握和諧發展規律,自覺關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正確評價化學在中華文明發展進步過程中的作用,以更深刻、辯證地看待科學、技術和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逐步樹立起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思想。
二、高中化學教育引入傳統文化元素的現實體現
1.教科書
以“蘇教版”為例,高中化學課程8本教科書引入傳統文化元素數量達到94處,分別為《化學(必修1)》10處、《化學(必修2)》18處、《化學與生活》20處、《化學與技術》18處、《化學反應原理》9處、《實驗化學》9處、《物質結構與性質》6處和《有機化學基礎》4處。從選材角度看,基本選取了我國古代科技發展的卓越成就;從呈現方式看,有詩詞文章、農諺俗語、實物圖片等;從教材欄目看,有引言、正文、插圖、尾注、資料卡、你知道嗎、練習與實踐等;從傳統文化分類看,集中體現在文化遺產與傳統生活。由此看出,高中化學教材蘊藏著較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承擔起弘揚傳統文化的責任與使命,彰顯出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但也存在不足之處:植入內容過于碎片化,呈現方式缺乏整體性,舉例說明淺嘗輒止,文字表達含蓄隱晦,傳統文化自信不足。如煤、石油的使用在東漢班固《漢書地理志》就有記載,天然氣的使用在西漢楊雄《蜀都賦》也有提及,這些成就都可讓每位炎黃子孫引以為豪,而《化學(必修2)》專題3第一單元基本上沒有寫明,只出現“人類利用煤炭的歷史悠久”這樣的字眼。
2.高考試題
全國高中新課改實施以來,以全國卷I為例,12年高考理綜試卷(化學部分)試題中有滲透傳統文化元素僅有2年,分別為2013年在選擇題出現“侯氏制堿法”“黑火藥”2處;2009年在填空題出現“陶瓷”1處。以福建為例,2009年起高考理綜試卷開始自主命題,6年高考化學試題中也僅出現2年,分別是2014年在選擇題出現“食醋”、選考部分“物質結構與性質”填空題出現“青藏高原”2處;2010年在選考部分“物質結構與性質”填空題出現“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黑火藥”1處。由此可知,傳統文化元素在高考化學試題中呈現數量很少,形式單一,入選參考年份較晚,2004~2008年期間處于空檔期。從高考化學角度看,《綱要》要求“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在高考升學考試中的比重”是有理有據的,形勢也是迫在眉睫。
3.課堂教學
筆者通過調查分析并結合實踐教學了解到,受高考應試教育、化學學科特點和教師教學理念等因素的影響,當前高中化學課堂教學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不容樂觀,對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內涵、精髓、價值深入挖掘和宣講略顯不足。教師普遍認為自身的傳統文化修養有待提升,每個人學習掌握程度參差不齊,難以把優秀傳統文化傳授給學生;認為高考是高中生學習的最終目標,高考考綱要求什么我們就教什么,況且考綱對傳統文化教育并沒有要求;認為傳統文化教育屬于文科的教學范疇,理科應更側重于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在家國情懷、社會關愛、人文修養教育方面暫可放緩;認為化學學科雖起源于中國但發展于西方,化學史更多體現在西方科技先進成果,對中華傳統文化有些妄自菲薄;認為具有快餐化、碎片化、娛樂化等特點的網絡文化的大力沖擊,消減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接受意趣,教學過程難與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產生共鳴;認為學校、社會和家庭對傳統文化教育重視不足,三者形成合力不夠,在孤立無援的政策下難以開展……因此,即使是教科書有融合傳統文化教學案例,教育形式也是比較單一,常出現被動、零碎、應景、填補式、概念化的教育方式。
三、高中化學教育提升運用傳統文化元素的路徑選擇
1.課程標準要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
雖然《綱要》只強調在教學環節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內容,卻沒要求在課程標準修訂中增加內容比重,但是化學萌芽于中國,鑄就了東方文明古國,改變了世界面貌。英國當代生物化學家李約瑟在其著作《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指明,對于中國在公元3―13世紀間所保持的科學技術水平,西方是嘆為觀止、望塵莫及的。同時,英國學者羅伯特KG坦普爾統計表明,現代世界賴以建立的基本的發明創造,中國占有一半以上。鑒于此,我們沒有理由不去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不僅要從教學環節上加強滲透,還要從課程標準上統一規范來提升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實現文化自強。一方面,要深入開展學科教育(化學)與傳統文化融合課題調研,并納入國家哲學社科規劃課題、地方教育規劃科研項目和學校德育研究課題計劃的范疇,調動全國智庫、高校、研究機構、社團組織專家學者和一線教師積極參與;另一方面,要借鑒“第一屆全國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高峰論壇”的經驗做法,適時舉辦“化學教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的論壇、研討會,廣泛凝聚社會智慧,尋求探索高中化學教育發展的新路子,為今后課標調整、教材修訂提供理論支撐,為今后高考升學考試中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比重創造條件。2.師資隊伍要熟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匯了眾多民族的文化、思想和智慧,博大精深、底蘊深厚。教師是架起傳統文化與當代教育的橋梁和紐帶,如果自身知識儲備不足、視野不寬,教學中必然是捉襟見肘,更談不上游刃有余。這就要求每位教師必須秉承終身學習理念,刻苦鉆研,嚴謹篤學,不斷充實、拓展、提高自己;必須樹立正確的學習導向,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基礎上,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經過科學的揚棄后使之為我所用;必須運用有效的基本方法,在高中化學教育教學中將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充分挖掘出來,讓華夏大地上的遺產、博物館里的文物、古籍里的文字都活靈活現起來。此外,全國教育相關部門要對教師隊伍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識培訓,培養和造就更多的既精通化學知識又深諳傳統文化的教學名師和學科領軍人物。
3.課堂教學要把握傳統文化滲透最佳時機
化學課堂教學中,對于課程的三維目標和學生的行為習慣,都有找到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契合點的可能性。因此,教師要結合教學實際情況,不僅要把握自然形成的教育契機,還要善于創造蓄勢待發的教育時機和積極向上的成長動機,在課堂的導入、展開、講解、過渡、練習、復習、實驗等各個環節,采用詩詞文章、成語故事、謎語俗語、實物圖片等多樣形式,適時、適地、適度、適當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在一起,以和風細雨、潤物無聲的方式打動學生的內心世界,讓中華文化的基因根植于每位學生的骨子里。如化學知識內,在講解《化學(必修1)》專題4第一單元《含硫化合物的性質和應用》時,課堂導入環節便可提出3個問題:①你了解古代煉丹術嗎?②古代煉丹家葛洪提出“丹砂燒之成水銀,積變又還成丹砂”,揭示了什么化學原理?③煉丹術另一大功績是推動四大發明之一問世,你知道如何配制嗎?化學知識外,當學生處于鉆牛角尖、意志消沉、投機取巧、被動學習、好高騖遠、目光短淺、缺乏信念等狀態時,均可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4.紙筆測驗要彰顯傳統文化獨特藝術魅力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強調,紙筆測驗要注重選擇具有生活情景的實踐題和開放題,而不是簡單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進行考查。福建廈門雙十中學肖培林老師正是巧用了網絡熱詞和故事劇情,連創了5套趣味化學試題,被網友評為“最強寒假作業”。其中一套以《小明去哪啦》為主線,分出《小明滾出元素界的又一個理由》之《元素洗澡》和《小明改科目了》之《化學情話》等兩個故事劇情。肖老師抓住了網絡語言辣條、任性,故事劇情前衛、醉人的特點,把作業習題形象具體化、生活趣味化,不但獲得網友的點贊,還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加深對所學知識的記憶。同理,高中化學教師在設計和改編化學試題時,在習題融入傳統文化元素時,要全面掌握學生已知什么、亟需什么、歡迎什么的學習導向,系統了解學生不懂什么、不要什么、討厭什么的學習軟肋;要注重學習肖培林老師時尚、靈活、創新的精神,凸顯傳統文化的民族特色、思想內涵、藝術魅力;要改變長期以來繁、難、偏、舊的出題方式,查閱大量資料,投入更多思考,把中華民族勞動和智慧的生動素材融入試題,把中華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植入學生骨髓。
下一篇:返回列表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項目化管理的組織運行模式應用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