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職場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職場知識學習網站!
20117年毛概考試的題型都是怎么樣的呢?以下是職場百科網小編幫大家整理的2017年毛概考試試題及答案,希望能幫上大家。
XX大學20XX -20XX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考試試卷
課程名稱: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
試卷類型:A卷 共10頁
考試形式:閉卷 考試
適用范圍:全校各理科學院 20XX年級 各本科專業
一.單項選擇題(每題1分,共20分)
1.毛澤東明確提出必須把馬克思主義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是在( )中。
A.《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 B.古田會議決議
C.《反對本本主義》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是黨的( )確立的。
A.十三大 B.十四大 C.十五大 D.十六大
3.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重新確立是在( )
A.“文化大革命”過程中 B.“文革”結束后的擾亂反正過程中
C.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 D.新民主義革命過程中
4.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的關鍵是( )
A.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
B.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不動搖
C.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不動搖
D.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
5.近代中國革命的兩大歷史任務是( )
A.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
B.進行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
C.推翻國民黨的統治,建設社會主義
D.發展生產力,使中國穩步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
6.正式制定了黨在民主革命階段的綱領是在( )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四大
7.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至1952年底,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 )
A.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
B.人民大眾同國民黨反動殘余勢力的矛盾
C.中華民族同帝國主義殘余勢力的矛盾
D.人民大眾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國民黨殘余勢力之間的矛盾
8.建國初期,我國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經濟是( )
A.個體經濟向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過渡形式
B.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向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的過渡形式
C.個體經濟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過渡形式
D.資本主義個體經濟向社會主義個體經濟的過渡形式
9.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首要的基本理論問題是( )
A.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堅持馬克思主義
B.什么是共產主義,怎樣奔向共產主義
C.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
D.社會主義的發展階段
10.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是( )
A.不斷發展生產,增加社會財富
B.擴大改革開放,增強綜合國力
C.實行按勞分配,改善人民生活
D.以公有制為主體,共同富裕
11.一切從實際出發,是我們制定路線、方針的基本原則,現階段中國最大的實際是( )
A.生產力水平低,經濟發展落后
B.人口數量多,增長快,素質不高
C.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
D.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12.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主要內容是( )
A.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建設精神文明
B.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C.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
D.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
13.我國的強國之路是( )
A.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B.對外開放
C.改革開放 D.發展高科技
14.我國對外開放的對象是( )
A.所有國家 B.周邊國家
C.與中國友善的國家 D.發達國家
15.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 )
A.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B.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
C.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D.走資本主義道路
16.確保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徑是( )
A.允許和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
B.運用經濟和法律手段調節收入分配
C.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
D.公平和效率并重
17.我國的政黨制度是( )
A.共產黨的一黨制
B.共產黨和民主黨派的多黨制
C.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D.共產黨和民主黨派共同執政的兩黨制
18.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核心是( )
A.堅持社會主義道路 B.堅持人民民主專政
C.堅持共產黨的領導 D.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
19.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和諧社會是對人類社會發展理想狀態的一種描述
B.和諧社會是一個有能力解決矛盾、化解沖突,并由此實現社會關系趨于均衡的社會
C.和諧社會是動態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
D.和諧社會只存在于社會主義社會形態中
20.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證是( )
A.民主法治 B.公平正義 C.誠信友愛 D.安定有序
二.多項選擇題(每題2分共20分, 多選、少選、錯選均無分)
1.毛澤東思想是( )
A.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
B.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與發展
C.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
D.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
2.對于理論和實際的關系,黨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錯誤傾向是( )
A.主觀主義 B.教條主義 C.經驗主義 D.冒險主義
3.毛澤東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中指出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 )
A.代表中國城鄉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
B.對革命具有矛盾態度,既需要又懷疑革命
C.其左翼可能是我們的朋友,其右翼可能是我們的敵人
D.政治主張是實現民族資產階級一個階級統治的國家
4.新民主主義社會的性質,下面正確的結論是( )
A.獨立的社會形態 B.過渡性質的社會
C.屬于社會主義體系 D.走向社會主義社會的中介和橋梁
5.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因為發展生產力是( )
A.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在要求
B.顯示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和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的需要
C.解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D.解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階級矛盾的需要
6.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含義是( )
A.已經進入社會主義
B.社會主義還處于不發達的階段
C.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過渡時期
D.沒有實現現代化的,還不成熟的社會主義
7.我國實行對外開放,發展對外經濟關系內容和形式有( )
A.發展對外貿易
B.開展對外技術交流,引進先進技術
C.加強國際資金往來,積極利用外資
D.加強國際勞務合作,對外承包工程
8.公有制經濟包括( )
A.國有經濟 B.股份制經濟
C.集體經濟 D.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
9.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的基本特征有( )
A.共產黨是執政黨,各民主黨派是與共產黨進行友好合作的參政黨
B.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的合作以四項基本原則為共同政治基礎
C.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方針
D.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在組織上互為隸屬
10.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概念的內涵包括( )
A.民主法治、公平正義 B.生活富裕、生態良好
C.誠信友愛、充滿活力 D.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三.材料分析題(每題20分,共60分)
第一題
秋收起義幾仗下來,部隊相繼失利,損失很大。毛澤東在文家市里仁學校召開了前敵委員會會議,討論部隊的進軍方向問題。到什么地方比較適宜呢?毛澤東拿著一份從學校借來的地圖,指著湘贛邊界山形最寬的部分,用生動形象的比喻說:這里像眉毛一樣的地方,是羅霄山脈中段,最適合做我們的落腳點,我們要到那里去當“山大王”。聽了毛澤東的分析,在經過激烈爭論后,大多數同志同意毛澤東的主張,也有一些同志不同意毛澤東的意見,師長余酒度就竭力反對,他說,攻打長沙是省委決定了的,我們現在全軍會師了,就應該立即反攻瀏陽,直取長沙,不反攻瀏陽直取長沙,卻退到農村,革到山上做山大王了,這叫什么革命呢?毛澤東耐心地說:我們這個山大王是紅色的“山大王”,而不是過去的“山大王”,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工農武裝,是共產黨領導的,有主義、有政策、有辦法的山大王。中國政治不統一,經濟發展不平衡,矛盾很多,我們要找敵人統治薄弱的地方。
——蘇揚《中國出了個毛澤東——中外名人的評說》
請回答下列問題:
(1)中國革命的發展道路是在什么樣的歷史背景下開始探索的?(10分)
(2)試分析中國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可能性。(10分)
第二題
材料1: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過按事物的性質不同,矛盾的性質也就不同。
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同舊社會的矛盾,例如同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是根本不相同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表現為劇烈的對抗和沖突,表現為劇烈的階級斗爭,那種矛盾不可能由資本主義制度本身來解決,而只有社會主義革命才能夠加以解決。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是另一回事,恰恰相反,它不是對性的矛盾,它可以經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不斷地得到解決。
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不過社會主義社會的這些矛盾,同舊社會的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矛盾、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質和情況罷了。
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已經建立起來,它是和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的;但是,它又還很不完善,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產力的發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發展的這種又相適應又相矛盾的情況以外,還有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的又相適應又矛盾的情況。
——1957年2月27日《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
材料2:
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和目前時期的主要矛盾。關于基本矛盾,我想現在還是按照毛澤東同志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的提法比較好。毛澤東同志說:“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他在這里說了很長的一段話,現在不重復。當然,指出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決了問題,還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體的研究。但是從二十多年的實踐看來,這個提法比其他的一些提法妥當。至于什么是目前時期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目前時期全黨和全國人民所必須解決的主要問題和中心任務,由于三中全會決定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方面來,實踐上已經解決了。我們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很低,遠遠不能滿足人民和國家的需要,這就是我們目前時期的主要矛盾,解決這個主要矛盾就是我們的中心任務。
——1979年3月30《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1)毛澤東提出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歷史背景及其重大意義。(10分)
(2)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基本矛盾“深入的具體的研究”所取得的理論成果主要有哪些?(10分)
第三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國營工業的產值在工業總產值中占67.5%,公私合營工業占32.5%,私人資本主義工業完全消滅;在批發商業中,國營和公私合營占97.2%,私營只占2.8%;在零售商業中,國營商業占68.3%,公私合營和合作社商業占27.5%,私營商業占4.2%;在手工業方面,1956年參加手工業合作社的從業人員占全國個體手工業從業人員的97.7%,合作社手工業產值占手工業總產值的92.9%,8.8%,個體手工業者所生產的產值占手工業總產值的7.1%。
1958年4月,中共中央對個體工商業者采取更加嚴厲的限制和改造措施。一是組織如入社,二是把集體工商業并入或轉為國營企業。1958年和1959年兩年,有109萬人由商業合作店、組并入國營商業。全國10萬多個手工業合作社
(組)的500多萬社員中,轉產過渡的占總人數的86.7%。1960年底,留在合作店、組的人員,大約只有90萬人。他們雖然保留了合作商店的形式,但大部分歸口國營企業統一核算,或按國營辦法統負盈虧。農業合作化后保留下來的近3%的個體戶,或者是兼營商業或手工業的農戶,或者是居住在深山老林里的零散農戶,“大躍進”一開始,這些個體農戶就被強令加入人民公社。
經過上述變化,到1961年,個體經濟的從業人員僅有100萬人,其中手工業者37萬人,小商小販60余萬人。十年動亂期間,個體經濟更是受到空前的沖擊。到1978年底,剩下來的城鎮個體勞動者不到15萬人,其中個體商業14萬人。這樣,中國經濟基本上由全民所有制經濟和集體所有制經濟組成。1978年,在工業總產值中,全民所有制工業占80.8%,集體所有制工業占19.2%,個體為零。
通過改革,我國所有制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在全國工業總產值構成中,國有經濟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77.6%下降到1997年的26.5%(包括控股、參股,則為35%),集體經濟由22.2%上升為40.5%,非公有經濟已由0.2%上升為32.9%。國有經濟在社會總資產中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80%以上下降為61%。全國國有企業改組為股份制企業的有3.6萬家,總股本5900億元,國家用57%的股本影響和支配了43%的社會資本。國有經濟對社會資本的影響面已明顯擴大。據統計,1997年公有制經濟對社會資本的影響面已明顯擴大,公有制經濟所創造的國內生產總值占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75.8%。這說明,單一公有制經濟的格局已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請根據材料回答:
(1)簡要說明我國所有制結構的變化。(5分)
(2)說明公有制經濟地位的變化。(5分)
(3)說明非公有制經濟地位的變化。(5分)
(4)說明國有經濟地位的變化。(5分)
參考答案(A卷)
一、單項選擇題(每題1分,共20分)
1、C 2、D 3、B 4、A 5、B 6、B 7、D 8、A 9、C 10、D
11、D 12、D 13、C 14、A 15、A 16、C 17、C 18、C 19、D 20、A
二、多項選擇題(每題2分共20分, 多選、少選、錯選均無分)
1、ABCD 2、BC 3、ABCD 4、BCD 5、ABC
6、ABD 7、ABCD 8、ACD 9、ABC 10、ACD
三、材料分析題(每題20分共60分。要求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回答問題) 第一題答案要點:
(1)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工人運動和民眾運動方面。大革命失敗后,革命的道路問題開始凸現出來,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回答,他們將選擇什么樣的道路,來實現革命的勝利。八七會議以后,黨迅速發展自己的武裝力量,在共產國際的指導下,以蘇聯革命為模式,連續發動以奪取中心城市為目的的多次起義均遭失敗。走俄國人的路,是不是就意味著一定要遵循城市起義的模式?這是大革命失敗后擺在中國共產黨人面前的嚴峻課題。
血的教訓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中外反動勢力十分強大,武裝起來的革命力量較為弱小,而反動勢力又長期占據中心城市,要奪取革命勝利,實行以城市為中心進行武裝暴動的傳統模式是行不通的。秋收起義失敗后,毛澤東創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把武裝斗爭的主攻方向首先限指向農村,并在這一過程中潛心研究中國革命的道路理論,逐步形成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理論。
(2)中國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具有現實的可能性。一、中國是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國。小農經濟和帝國主義劃分勢力范圍的分裂是剝削政策,造成了白色政權間的長期分裂和戰爭,使紅色政權能在其包圍中得以生存和發展。二、良好的群眾基礎。三、中國革命的基本矛盾沒有解決,革命形勢在不斷發展著。四、有相當力量的正式紅軍的存在。五、共產黨的正確領導。
第二題答案要點:
(1)從實踐背景來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在社會主義社會是否存在矛盾,它和其他社會制度下的矛盾有何區別?這是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必須予以正確解答的重大問題也是黨提出改革決策的理論基礎:從理論背景看,馬克思恩格斯科學闡明了人類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一般規律及其在一些社會形態尤其是資本主義社會中的運動形式,但他們沒有具體分析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問題。列寧雖然提出了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對抗消失了,矛盾還會存在的觀點,但對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運動規律沒有進行系統闡述。斯大林曾認為精神上和道義上的一致是蘇維埃社會發展的動力,晚年他認識到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仍然存在著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但沒有把它當作根本性問題提出來。
毛澤東在考察蘇聯的正反兩方面歷史經驗和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從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關于對立統一規律是宇宙的根本規律這一命題出發,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第一次系統闡述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形成了完整的、科學的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學說。
毛澤東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學說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新發展。它對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及其存在狀態、性質、解決途徑等的深刻論述,引導人們正確認識和分析社會主義社會客觀存在的基本矛盾;引導人們在實踐中努力探尋正確、有效的方式方法去處理和解決這些矛盾;揭示了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為社會主義改革奠定了哲學基礎、提供了理論依據。
(2)鄧小平在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對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特別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狀況進行了深入思考,在新的實踐中豐富和發展了這一理論,為社會主義改革提供了理論基礎。其主要內容有:第一,判斷一種生產關系和生產力是否相適應,要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適應當時當地生產力的要求,能否推動生產力發展。第二,提出在社會主義社會依然有解放生產力的問題。第三,把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統一起來。第四,指出了解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的途徑是改革。
第三題答案要點:
(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所有制結構有了重大調整和改善,已從單一公有制變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這不但沒有影響我國社會的社會主義性質,相反,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2)公有制經濟特別是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長期處;(3)非公有制經濟迅速發展,已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市;(4)非國有經濟的迅速發展,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
(2)公有制經濟特別是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長期處于絕對優勢的狀況發生了明顯變化。公有制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下降,但主體地位未變。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的比重較大增長,因而必須全面認識公有制經濟的含義,把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包括在公有制經濟中;
(3)非公有制經濟迅速發展,已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國民經濟發展有重要作用。
(4)非國有經濟的迅速發展,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下降,但在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占有支配地位,對國民經濟發展仍具有較強的控制力。
下一篇:中國銀行面試筆試經驗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2017毛概考試試題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