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zzch.cn]報道:建國四十年了,有太多太好的影像作品至今仍壓在攝影師家中的箱子底,太需要一個出口展示給眾人。萬得攝影器材店老板陳光俊,這個具備濃厚人文氣息的商人,從中找到了事業
1979年,要去北戴河玩上一趟的陳光俊,借來一臺相機。拍足了海邊留影后,他買回藥水,自己貓兒在家里沖洗照片。第一次沖洗照片讓他很興奮:“你想啊,就一張白紙,親眼看著它一點一點地顯出影兒來,那感覺特別好。”
人生的機緣巧合在這一刻埋下了伏筆。如今屈指算來,即將步入知天命之年的陳光俊已和“光與影”打了三十年的交道。
陳光俊不愿別人給他現在正在做的事情高調賦予意義和價值,他更是不同意那種評價他“試圖通過辦影像畫展教育大眾”的說法。他說,自己“沒有那么高的眼光”,而教育大眾又“智商不夠”,在他看來,自己做這些事情只是因為喜歡、喜歡、喜歡。
愛好定終生
陳光俊讀大學念的是自動化控制專業,和攝影基本沒什么關系。但喜好攝影卻是在這之前的想法。1983年,國家開始照身份證照片,陳光俊作為學校攝影協會的負責人,把學校照身份證的任務給包下來了。全校師生照完像后,居然還有一點盈利,陳光俊就和團委熟識的老師一起,貸款買設備,干了自己十分感興趣,當時又比較時興的一件事——成立了一個以學校名字命名的彩色沖印公司。
然而,命運偏偏拐了一個彎。大學畢業,陳光俊被分配到義利食品廠和美國納貝斯克合資的公司。在當時,這屬于很好的就業出路。兩年后,陳光俊獲得去加拿大培訓的機會。培訓結束,他毅然決然地辭職了,因為覺得自己還是喜歡攝影這個行業。
命運回到了原來的軌道,陳光俊開始銷售沖印器材配套的一些設備、材料。1992年,他成立了萬得專業攝影器材行,如今這個位于美術館三聯書店旁邊的商店,成為中國很多攝影師和攝影愛好者常來光顧的地方。
由于在萬得代理很多國外廠家的攝影器材,陳光俊常有機會出國。每到一處,當地的博物館和畫廊是必去的地方。而真正讓他下定心來做這件事情,源于攝影師朋友的一句話:“光俊,要想讓器材行辦得好,你得幫攝影師把作品賣出去,有了錢,這些攝影師還會回來買你的東西。”
其實,在開辦器材行的許多年間,陳光俊與很多攝影師逐漸成為非常好的朋友。他了解到,與國外的攝影師不同,中國攝影師的經濟能力有限,很多人根本沒有條件在家中沖印自己的作品,而且,中國從來沒有形成攝影作品與市場接軌的一個出口,中國攝影師拍了這么多年,作品拍完了,不是給報紙登出來,就是家里放著,沒出處。一張作品的價值很難體現。因此,他有了創辦畫廊的念頭。
打造專業水準
2002年底,798工廠里的第一家畫廊“東京畫廊”開業。陳光俊得到消息來看展覽。那時的798只有一、兩家藝術機構,這次展覽給陳光俊印象很深:來看展覽的幾百人,百分之七十都是外國人。
陳光俊和朋友們把這些外國人戲稱為“洋探馬”。這些人專門找一些北京有意思的地方介紹給自己人。外國人對藝術,尤其是當代藝術特別關注。所以,他們能找到這個當時還很破敗的798工廠。
陳光俊覺得這地兒挺有意思,就告訴了一個攝影家朋友徐勇。成功開發胡同游的徐勇有著敏銳的商業嗅覺,他看了展覽以后,很快就把一個一千多平米的大空間租下來了。徐勇當時還沒有特別完整的構思,他劃出一塊地方轉給陳光俊,建議他把萬得攝影器材行搬過來。
如今的百年印象畫廊,當年還只是個帶著煙囪的大窯。然而,陳光俊一眼看中了這個具備德國包豪斯設計風格的拱形結構。除了外觀造型漂亮,這種建筑結構有獨特的采光,太陽從升起到落山,陽光不會直照進來,是靠天光反射到下面,相當于手術室的無影燈一樣,沒影兒,特別適合作品的展覽。
陳光俊驚喜地發現,這種造型獨特又有歷史感的建筑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這種建筑風格,在中國是獨一無二的。而且,房租便宜,當時每天每平米八毛錢,藝術家在發展初期都會選擇這樣的地方。
陳光俊把150平米的房子租了下來,并和幾個合伙人一起,投入60萬為畫廊做裝修和準備。他把房內的大窯拆掉,運出了上百車土渣,自己又隔出了二層和三層,這樣畫廊才算基本成形。
在百年印象畫廊,投入最大的一塊成本是暗房。百年印象畫廊的照片完全按照國際收藏的標準制作,無論從技術上,還是設備上,都有標準的流程。而這一流程,國內攝影師在家里很難完成。陳光俊說自己在技術方面還是有些心得的,所以,他們投入了20多萬買了設備,建立了暗房。
按國際收藏照片標準制作,照片用紙選用FB紙,即纖維紙基紙,專供收藏用。它可以長時間保存,純紙的可以保存200、300年不變。沖洗流程也很講究,洗照片之前底片要用一些特殊的藥水滲泡,而最關鍵的是在做完照片以后水洗要很充分。一張照片擱進專門水洗的設備百年水洗器中,以每分鐘5加侖流量的清水來沖洗,時間約為四十五分鐘到一個半小時。洗完的照片會在專門的架子上陰干,然后再用整平機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力下把這照片壓平,然后才可以裝裱。
為照片定價
在百年印象畫廊,希望工程的標志性照片,攝影家解海龍那張著名的大眼睛小女孩握住鉛筆要上學的照片也在出售之列,標價為三萬美金。
一張照片的價格和價值怎樣衡量?怎樣判斷一張照片就值這個價格?
陳光俊有一套完整的體系。他首先看中的是作品的歷史意義。青年時期,陳光俊對攝影史非常感興趣,如今重新審視自己的知識結構,他認定對人真正有影響的是歷史。他也為中國并沒有一部完整的攝影史感到悲哀,但在心里,他會為重要的攝影師列一個單子,看看歷史是不是重要到難以跳過這位攝影師。在他看來,解海龍是中國攝影史上跳不過去的攝影師,因為“他真正用手中的照相機為社會干了點兒事情”。攝影作品對中國發展做了一件非常大的事,陳光俊認為這是照片價值的根本所在。
今年年初,美國人斯特肯的一張照片拍賣到了297萬美金。這張照片并不復雜,看似簡單的風光照片,技術上也沒有什么特別之處。能買到這樣的天價,讓很多人難以判定作品的價值到底有多高。陳光俊認為,賣出這樣的天價,就是因為斯特肯在美國藝術史上是繞不過去的、開宗立派的大師。
除了歷史意義之外,對作品的要求還要技術上優秀。同時,由于畫廊關乎聲譽,陳光俊也會考慮攝影師的人品問題。照片并非繪畫作品那樣具備唯一性,為此,陳光俊會在一開始就和攝影師簽好合同,規定好一張照片限定洗印的張數,而每張的價格依剩余數量的多少不同。
解海龍的那張“大眼睛”照片總共只能洗印25張,而第一張的出售價格只為600美元,隨著剩余數量越來越少,價格也隨之攀升,由于只剩兩張,所以現在價格攀升至3萬美元。因此,陳光俊說,攝影師的人品很關鍵。如果看到市場潛力,將原定的洗印張數擴大,那無論畫廊還是攝影師的聲譽都會受到影響,而收藏者的利益也會受到侵害,因此攝影師的人品是他在選擇合作時最為看重的。
很多人認為,藝術價值一旦沾染了商業氣息,似乎便有些不純粹。可陳光俊不這么認為。他覺得,中國人老是習慣把作品的藝術價值和商業價值分開,藝術品不能談錢,文人更不能談錢。可從某種角度來說,能明確體現藝術品價值的地方就是金錢,應該有一個量把藝術價值量化。
與世界接軌
7月29日,中央美院教授翁乃強先生的作品展在百年印象畫廊開展。說起這次展覽,陳光俊很興奮:“1966年能拍彩色照片的人是屈指可數,而且還都是反轉!底片的素質是想象不到的好!”
當年翁乃強先生在中央美院畢業以后,分到一家名叫《人民中國》的雜志做攝影記者,由于這本雜志主要是做外宣用的,所以翁先生才能有不一樣的材料,每年國家批外匯讓他們買反轉。當時外面沒有沖洗彩色照片的地兒,全部是等拍完了以后,自己在黑屋子里沖洗出來的。
當陳光俊得到翁先生允許,去翁先生家中選照片時,陽臺幾個大箱子里,裝了成千上萬張底片。陳光俊挑出了二十多張用反轉片拍文革的彩色照片,制作成1.8×2.05米的大照片,最小的參展照片也有1米×1米,用來籌備展覽。
陳光俊為這些新發掘出來的照片而著迷。今年是2006年,距文革開始整整40年,而文革在中國歷史上很重要,所以舉辦了這次展覽。
如今,像這樣大型的攝影作品展覽,百年印象一年幾乎要做十個。這些展覽所涉及的所有費用均由畫廊承擔。同時,畫廊還有一大塊成本投入在參展上。陳光俊覺得,將中國攝影師及藝術家的作品推廣到世界藝術市場是一種責任。由于很多知名的博物館和收藏家都會去展會現場,參加藝術博覽會對畫廊自身發展來說也很重要。每次參加國際大展費用都高達數十萬,但“不與國際市場接軌,就永遠不能知道自己的位置和差距,這個學費必須交”。
開辦畫廊之初,陳光俊和幾位股東對盈利并沒有看得太重,而且畫廊是長線投資,他們也都有心理準備。開業初期運營并不順暢,正當他們打算再次向畫廊注資時,情況好了起來。近兩年來中國藝術品投資市場的帶動,已讓百年印象不僅收回了成本,而且獲得了可觀的利潤。
最讓陳光俊欣慰的是,如今,百年印象已在業內獲得了很好的口碑,他們的經營也很規范。
百年印象的定位是以歷史影像為立足點,而陳光俊覺得自己的挖掘還遠遠不夠。在經營方面,陳光俊感覺到了自己理論層面知識的欠缺,這會影響到策展的范圍,也限制選擇藝術家的范圍。所以陳光俊的行程排得很滿,從巴塞爾到科隆到邁阿密,陳光俊說自己需要“惡補”,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多看,多看,再多看!
陳光俊注意到,很多藝術家,可能會由以前做雕塑、繪畫等形式,擴展到用影像來表達。而科技的進步,已讓影像遠遠超出了傳統意義上攝影的范疇。陳光俊慢慢覺得,只要是好的藝術品都應該是百年印象畫廊布展的范圍,但如今的展示空間對于當代藝術作品來說,顯得有點小。他們又在大山子藝術區的東邊、環鐵附近的藝術區里租了四百多平米的空間做當代畫廊。“下一步任務就是更多的吸納當代藝術作品,使百年印象更上一個臺階”。
職場貼士:學會為自己制定職場規矩,比如:約定在3分鐘之內結束私人電話,避免被瑣事干擾,這對自己和工作都是一種負責的主動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