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職場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職場知識學習網站!
[rzzch.cn]報道:媒體帝國維亞康姆(Viacom)的董事長雷石東(Sumner Redstone)會見記者時,有人問他有多富,他回答說:“非常、非常富,也非常、非常棘手。”
當今的大多數超級富豪都像雷石東一樣,他們白手起家,并至少感受過失敗的陰影。他們通常在年事漸高時仍干勁十足。倫敦商學院的奈杰爾•尼科爾森(Nigel Nicholson)教授在進行了一項致富研究后指出,唯有“醫生的警告”能讓這些富豪最后收手。
醫務人員應該硬下心腸。去年的《福布斯》美國400富豪排行榜顯示,這些人中只有37%因繼承家產成為億萬富翁,相比之下,80年代的榜單中約有200人是蒙上輩余蔭。
現年82歲的雷石東擁有維亞康姆70億美元的股份,他仍然密切參與管理自己的財富,以及管理這筆財富背后的巨無霸企業。倒不是兩者很容易區別開來,因為在競爭激烈的高科技媒體領域,維亞康姆經受了不少企業風暴。他對自己晚年到來所做的一個讓步,就是為他在貝佛利山的家(近期購置的豪宅)收集珍稀熱帶魚,偶爾也在那里工作。他曾在一個酒店里住了很多年。
白手起家的財富來之不易,隨后的過程可能意味著面臨災難。
有時候,這種災難會威脅人身安全。1979年,在波士頓考普利廣場酒店的一場大火中,雷石東全靠懸在窗臺上才幸免于難,而他的身體有45%的部位燒傷,在營救人員夠著他的時候,他的手腕幾乎要被火燒斷了。這種時候,許多人可能會對生命有了新的看法,放慢奮斗的步伐。但雷石東卻沒有這樣,他繼續進行事業上最大的幾筆交易,包括收購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美國三大電視網之一)。他與死亡抗爭的故事,就是堅韌不拔的寓言,那些奮斗不止的億萬富翁們都有這種特點。“肉體或任何方面的堅韌不拔,是生存的關鍵,”全球排名第42的富翁雷石東在他的自傳中這樣寫道。他在自傳中描繪的細節,就是被爭吵與殘酷的董事會斗爭所破壞的生活。他似乎喜歡用“戰爭”,而非“爾虞我詐”來比喻做生意。
追求財富的決心
但這種進行斗爭的堅定決心來自何處?不要問這名曾經貧困的東歐移民后裔。“我一直都是那樣,”他告訴《好萊塢報道》(The Hollywood Reporter),“我有一種執著的競爭精神,我不知道那是家族遺傳還是環境造成的。誰在乎這些?那就是我。”無論如何,在這種決心的推動下,他獲得了哈佛大學的獎學金,取得了法律學位,發明了多廳影院,建立了維亞康姆,還有很重要的——當他的身體著火時,15分鐘沒有松手。雷石東媒體帝國的分支機構,目前覆蓋全球7.8億家庭觀眾,擁有美國的兩個電視網: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和派拉蒙電視網(UPN),眾多的有線頻道,還有西蒙-舒斯特(Simon Schuster)出版公司。
尼科爾森認為,父母,尤其是“慈愛而望子成龍的母親”往往是關鍵。他們在孩提時代灌輸動力,這種動力讓這些全球最成功的人士不斷向前,即使經歷肉體的痛苦也不退縮。但他承認,這種模式“并不可靠,還不足以成為科學”,更多的是一種直覺。
其它因素,特別是“大把的精力與注意力”似乎更能解釋這種現象,英國一群白手起家的超級富豪,就很好地詮釋了這些因素。
乍看之下,艾倫•休格(Alan Sugar)爵士與李察•布萊信(Richard Branson)爵士沒多少相同之處。前者出身倫敦東區的政府公房,父親是一名吃苦耐勞的裁縫,后者出身于優越的高級中產階級家庭,兩人一個在天,一個在地。但只要掀開蓋子就可以發現,推動兩人的動力(尤其是在逆境中)是相同的:一部永動機。布萊信沒有繼承遺產,而是靠在家里出售郵購產品起家的,這與艾倫•休格靠家用電子產品發跡頗為相似。
關鍵是要渴望賺錢
休格必須沖出貧困,布萊信必須超乎社會的期望。但他們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尼科爾森表示,沒有多少中產階級出身、在公立學校就讀的孩子能成為億萬富翁,因為他們缺少動力,在文化上,他們通常受到限制,無法在傳統范疇內獲得成功。沒人可以指責布萊信循規蹈矩,就像你不能指責休格與雷石東一樣。“他們執著地渴望證明自己在社會中的成就和地位。一般而言,成為億萬富翁的關鍵,是擁有獲得成功的堅韌不拔的決心,”尼科爾森說。
“關鍵是要渴望賺錢,不揮霍或將它留給后人,而要把錢看作自身價值的象征。因此你的錢永遠賺不夠,因此沒理由停止追求更多的財富,即使困難重重也繼續前進。你通過金錢尋求安全感,這是一種金錢永遠無法滿足的、心理上的安全感。”他的理論有助于解釋,億萬富翁們在有了很多錢以后,為何不功成身退,成天只管打高爾夫球,為何這么多富翁不買私人飛機和豪華轎車。“我絕無可能放慢腳步,我就是做不到,”休格曾如是說,聽起來就像是種病。他或許就是雷石東。
當休格于1991年買下托特納姆熱刺足球俱樂部時,已經是億萬富翁了,之后的10年,他說都浪費了,并不是他虧了錢(事實上他賺了,他賣掉了俱樂部大部分股份,只留了一點點)。他自己承認,沉迷足球所需的時間,以及來自球迷的苛責,意味著他將注意力從他的另一只球——他的公司那里移開了。在他買下球隊之后,Amstrad當年業績暴跌,虧損7000萬英鎊。
公司后來復蘇了,雖然蘇格曾說,讓非執行董事任命首席執行官,“就像看著自己的岳母開著你的法拉利(Ferrari)沖下懸崖”。公司被拆分,但再次盈利了。
維珍集團的創辦人布萊信也曾面臨危機,雖然他的帝國涵蓋眾多分支業務——包括手機、火車、汽車、航空以及結婚禮服(為什么不賣呢?),但這個業務廣泛的帝國里從未有公司倒閉。
這位英國最有名的企業家現年55歲,但仍熱衷參與高調的宣傳(公司知名度的關鍵部分),并提出石破天驚的想法,最近的例子就是將游客送上太空。
集中注意力
靠賣天線和電視機起家的休格,也曾因為忽視了一條黃金法則而栽跟頭,那就是注意力。成功的華爾街投資者、《如何成為億萬富翁》(How to Be a Billionaire)一書的作者馬丁•弗里德森(Martin Fridson)認為,全神貫注、集中注意力,是億萬富翁與眾不同的一個特征。“他們必須關注風險,”他說。但那還不夠。“核心在于控制一塊資產,不一定要廉價獲得。很多人能夠理解并遵循低買高賣的法則,但超級富豪的法則是,控制一塊資產并增加它的價值。從個性角度講,就是盯住目標,就像有人立志要成為奧運冠軍一樣。”
在線零售商亞馬遜(Amazon)的創始人、41歲的杰夫•貝索斯(Jeff Bezos)無疑符合這一標準。他從父母那里拿了30萬美元創辦公司,差不多是他父母一輩子的積蓄,他們還讓貝索斯用他們的車庫在網上賣書。
他們的賭注獲得了驚人的回報。亞馬遜1997年上市時趕上了網絡泡沫,到1999年,它的股票已超過原價70多倍,貝索斯的身價也很快高達100億美元。
當然,泡沫破裂后出現了動蕩。當亞馬遜裁員15%的時候,人們開始審視它是否有破產跡象,但根本沒有,目前亞馬遜狀況很好。
貝索斯是聰明的,按他自己的話說,也是“呆鳥”(goofy)。他和布萊信一樣,出了名的冷靜和幽默,喜歡嘗試各種銷售和營銷新方法。貝索斯當年上的是天才兒童學校,后來在普林斯頓大學攻讀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
在沙啞的笑聲和自我調侃的背后,是發人深省的往事。貝索斯快30歲時賺了很多錢,成了美國信孚銀行(Bankers Trust Company)史上最年輕的副總裁,隨后他去了一家專門從事復雜金融交易的公司。當時是90年代初,貝索斯在那家公司注意到了互聯網,當時美國軍方開發了互聯網,然后被用于學術界,但幾乎沒有商業應用。他還注意到,互聯網的使用在飛速增長。賣書正是適合進入的空白領域。這里就是弗里德森在這個超級富豪身上發現的注意力及核心思想。
關鍵也在于又執著又靈活
“發明的關鍵在于,你必須執著而且靈活,多少要同時兼備,”貝索斯曾說道,他隨后放聲大笑。“當然,困難在于搞清楚何時執著,何時靈活!”
弗里德森認為,我們或許正處于另一輪億萬富翁涌現的開始。但他覺得,成為巨富正變得更加困難。但有件事是肯定的:和現在的富翁們一樣,新一代白手起家的億萬富翁將找到自己的優勢所在,在我們這些人都去打高爾夫球很久了,他們卻還在投入無窮的精力奮斗。他們是否會像貝索斯和布蘭信一樣笑得那么響亮呢?讓我們拭目以待。
譯者/張征
職場貼士:自我激勵,什么時候都不能少!下面是我們遠東人每天晨會時都要齊聲誦讀的一段諍言:我是一名遠東人,我充滿自信,我將戰勝恐懼,征服憂慮,拋棄借口。 我擁有無限的能量,我有明確的目標,我不再害拍挫折與失敗。 今天的我必然超越昨天的我,明天的我必然超越今天的我。 我心中充滿著愛……
下一篇:從乞兒到股市“大鱷”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我在上海奮斗5年的流淚史(上)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