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職場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職場知識學習網站!
面對機會,很多企業都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把自己的新產品推向市場。
我們都知道,新產品進入市場的時候,都要經過嚴格的市場調研去了解市場環境和競爭對手的信息等等,但由于每一家企業在調研市場的時候方法上都趨于一致,得到的結果自然也基本上相同,而在制定營銷策略的時候,更不約而同地采用類似的做法,好像就是“自古華山一條路”,大家都簇擁在一起往前走。
這樣做的結果就造成誰走在前面誰就獲利最多的局面。
所以說,在成熟的市場階段上市,我們必須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位置和資源能力,找出適合自己的產品概念來區隔市場,并通過這種有效的市場區隔,以達成逐步認知;當我們的市場份額達到一定條件時,再通過品牌形象的塑造和提升來迅速擴大市場。
可是,我們在做市場調研的時候,在目標群體確定之后,很多企業往往就會在調研當中為這個目標去佐證,而不是客觀地進行分析。
我曾經接觸過一家生產嬰兒食品的公司,他們試圖生產一種適合4個月到3歲半兒童的食品。經過市場調研,他們得出這樣的結論:中國每年出生大約多少個嬰兒,三年加在一起會有多少個,按城市的人口計算又是多少,然后再按百分比計算,得出了一個比例是將有多少人會首先嘗試產品,再按照這樣的方法推算下去,他們經過市場的努力每年可以增長多少。
看起來,這是一個非常樂觀的市場分析。
這樣的調研結果肯定會讓企業高興,因為從問卷上看,家長都希望給孩子嘗試這樣的產品。可是,在這樣的調研和分析之下,企業的盲目樂觀就會產生了。
有過市場經驗的人應該都知道,市場調研的結果只是可以作為產品上市的依據之一,那么什么樣的市場調研結果更趨于客觀呢?什么樣的認識才能使產品上市的時候不至于出現想當然、自以為是的結果呢?
這都是需要我們謹慎把握的。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從產品的延伸上來判斷有沒有市場的潛量;從消費者的接受程度上分析有沒有情感上的拒絕性;要看產品的成本有沒有可以生存的空間,及相關產品的替代性如何,看培育市場的時間和企業的承受能力等等。
市場調研不是一些定性的資料,或者一些可以規范出來的思路,消費市場的很多感性因素也是無法通過問卷和簡單的“是”與“否”來體現的。所以,我們要注意的是市場調研的樂觀結果和實際狀況可能有些距離,因為市場調研是我們產品上市的一個參考依據,但絕不能百分之百地依賴。
職場貼士:安排事情先后順序的一個方法是把要做的事情列成單子。每天晚上,把第二天要做的前20項工作簡要地寫下來,并在這一天當中,反復看幾遍這個單子。完成單子上的各項任務的最好方法是給每項工作留出一個專門的時間。
下一篇:在謀生中尋覓成功的“星座”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更聰明的人不說話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