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曾在08年初金融危機來臨之際發出“過冬論”,然而08年阿里巴巴的財報仍然驕人,這是否說明馬云在虛張聲勢?許多評論家認為,馬云的寒冬論其實是冷了別人,暖了自己,真正處于水深火熱的是那些依靠外貿的中小企業,而此時大力宣傳電子商務概念,受益的正是阿里巴巴自己。此種論調或許是在眼紅阿里巴巴的財報數據,認為沒有虧損,卻高呼冬天的到來,實際上是公關炒作。然而面對阿里巴巴漂亮的財報,高盛公司卻毫不留情的下調阿里巴巴目標股價至5.4港元,這又正與馬云的憂慮不謀而合。
馬云的過冬論曾經為整個互聯網行業打上了危機的基調,我們暫且不說阿里巴巴的寒冬究竟真是冰凍三尺,抑或是馬云作為企業家所具備的憂患意識,但我們確實感受到來自B2B電子商務的那一股寒意,無數中小企業的倒下,外貿急劇萎縮,種種跡象都表明作為電子商務服務商的阿里巴巴即將面臨深層次的挑戰,做企業就該是如履薄冰,這就是馬云過冬論的真實出發點。
在國內新型企業中,比馬云更強調冬天的,是任正非,是比阿里巴巴更龐大的集團——華為。早在2000年,全球IT產業泡沫破裂,歐洲3G產業出現虛假繁榮之際,任正非就為年銷售額152億的華為潑冷水。“十年來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敗,對成功視而不見,也沒有什么榮譽感、自豪感,而是危機感。”任正非說。
對于當時年銷售額達152億元的企業,無論是員工還是創始人,能不引以為豪并沾沾自喜者實在不多見。然而任正非正是這種低調得無以復加,清醒得近乎冷酷的企業家。自此華為開始了全員過冬準備,包括改進管理,抓薄弱環節,找最短的木板,堅持均衡發展,不斷地強化以流程型和時效型為主導的管理體系的建設,不斷優化工作,提高貢獻率。強化的管理體系帶來的是強勁的執行力,華為的崗位是國內待遇最好的工作,而與之相匹對的,正是高效的工作效率。
對寒冬的敬畏,對企業生存的憂患意識,使華為一步一個腳印,成長為全球第三大電信設備供應商。據報道,到目前為止,華為在全球WCDMA設備市場競爭中,已經占據了25%的份額,僅比愛立信的29%稍少,而在4年前,華為在這個市場上僅僅只有1%的份額。短短四五年時間,華為就擠掉了通信業大腕西門子,一躍成全球第二大WCDMA設備供應商,在贏WCDMA即贏天下的通信市場,華為無疑成為業內無法忽視的一股強大力量。無怪乎阿爾卡特朗訊CEO韋華恩在進軍中國市場之際,把華為作為頭等對手,并為之表示嘆服。
華為的冬天喊了8年,8年來,華為從年銷售額152億人民幣的新銳企業成長為現在年銷售額125.6億美元的跨國集團。華為的兇猛或許正是這種從極寒之地磨礪出來的,如北極熊。隨著09年我國3G時代的到來,華為攜雷霆萬鈞之勢,可謂王者歸來,并在三大運營商的3G設備采購中獨占鰲頭。而在此前,經歷了08年的危機洗禮之后,任正非又為華為提醒寒冬,他說,要“對經濟全球化以及市場競爭的艱難性、殘酷性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這些過冬的準備,是否意味著華為即將開啟另一輪兇猛的市場擴張呢?
職場貼士:按時繳納房貸月供,按時繳納電話費,按時繳納所欠款項也是一種規則,不要讓滯納金也成了你結賬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