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深化人性還是異化人性?
文——關寶國(公務員)
以下的對話,發生在我和朋友之間,也許很多人會覺得似曾相識。
“對自己有什么要求?”
“好好奮斗,有房有車?!?
“為什么?”
“這樣,才能找到好媳婦。”
“找到媳婦之后呢?”
“生一個孩子?!?
“將來對孩子有什么要求?”
“好好奮斗,有房有車。”
“為什么?”
“因為這樣,他才能娶上好媳婦?!?
以上的對話讓人有點感慨,它說明一點,現在的人,對于未來的想法是非常清楚的,或者說,奮斗的目的性非常強,不過,看著這樣的對話,總覺得什么地方不太對勁,或者哪里出了點問題。
其實,從積極的方面說,時下,因為房子和車子,無數人在生活的目的性上前所未有地清晰,這也保證了在幾年甚至十幾年的時間里,其奮斗的動力與能量,以及個人能力都非常強勁,活得也有滋有味。但是,這一目的性的弊端是:一旦這些目的得以實現,那么生命會有些不知所往,會有很大的生命意義的失落,之前對房、車向往越重,或者追求得越辛苦,這種失落就會越大,一時之間不知道下一個目標是什么,畢竟,不是所有目標都可以讓自己立刻拾起,并且覺得活得很帶勁的。即使又想有更大的房子更大的車子,也不像最開始那樣有動力,或者,不足以讓自己覺得整個生命是充實的。而如果把目的定義在更大的乃至巨大的財富上,又不一定有那個能力與機遇。
于是,對于房、車,或者準確地說,對于物質目標的目的性越強,努力的程度越深,最后的結果往往是失去生活的目的。
這種目的性的清晰與強大,有點可怕。
再看另外一個例子,國內某媒體曾經報道了一個企業老總的“吝嗇生活”。
林先生,46歲,深圳某老總,年薪百萬,工作狂,讓許多人驚訝的是,他不講排場不講物質,經常背著雜牌雙肩包,套著便宜的T恤。在路邊的小店吃一碗5塊錢的米粉。他家離公司很遠,開車大約40分鐘,盡管他的收入夠買名車的,但是他也不買車,自己坐公交上班。
在這些地方很吝嗇,但在某些地方他卻出手闊綽。他喜歡日本攝影大師荒木經惟的作品,但是國內沒有相關的正版書籍,他就通過網絡書商向日本的出版社訂購,一出手就是幾千元,另外,價格不菲的主題旅游,對寧夏海原縣數十名失學兒童長達九年的捐助,也讓他花費不少,他說:“砍掉那些多余的開支,把錢用在別人真正需要和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上,這才是重要的?!?
看完這個例子,也許所有人都有這樣的感覺:林先生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過什么樣的生活,而他,也非常享受現在的一切,對自己的生活非常滿意。
在生活目標上他也有著清晰的目的,這一目的性有著豐富的精神以及心靈體驗的內涵,而這些東西,恰恰可以持續一生,他不會有當一個目的實現之后的失落,以及對于生命的茫然,他要的是不斷地做許多事,強化和無限豐富他內心和精神上的愉悅。對他來說,目的不是一個目標,而就是生命本身。
在西方哲學中,有關“異化”的理論非常重要,其核心是:人,被人之外的東西,或者人自己創造的東西所主宰,而不再是人本身。這一理論一度成為資本主義生活方式的代名詞,而實際上,它是每個人都可能遇到的現實困境,一個人的物質目的性太強大,實際上就是一個人設定的目標對自己的控制,其結果就是某一刻會找不到自己,或者靠著更大的物質獲得來感受自己的存在,仿佛對毒品的依賴;而一個人的精神目的性的強大則讓一個人不斷發現新的自己,享受新的自己,如此,非但不是生命的“異化”,反而是生命的“深化”。
一個目的性太強的時代,蘊藏著人性“異化”和“深化”的兩種可能,兩種可能的終點是幸福的虛無,以及幸福的極至。
職場貼士:職場契約既同于婚姻,又不同于婚姻。它比婚姻透明,沒有婚姻的私密性和甜蜜感;卻比婚姻在解除上來得自由和輕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