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仇富”一詞在各種新聞報道和評論中被廣泛使用,根據《二00七中國民營企業家問卷跟蹤調查報告》顯示,民營企業家在為民營經濟快速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同時,九成民企老總表示壓力大。調查顯示,當問及“不少人對企業家存在誤解和不少人對企業家有一種仇富的心理,這樣的說法你是否同意時”,均有超過一半的企業家表示非常同意或比較同意。與此相適應的是,現實生活中的“仇富”行為也似乎有增無減。2005年9月11日,帶著“仇富”心理的艾緒強在北京王府井制造了3死9傷的血案,依然讓我們記憶憂新。可見,民企老總們擔憂也是事出有因。
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仇富”有著復雜的社會原因。正如有評論所說,目前“仇富”心理實質不是在仇“富”,而是仇“不公”。對于民間的“仇富”心理,民企老總們在應當有所反思的同時,我們能不能從2500年前的老子那里獲得智慧感悟呢?
《道德經》第七十七章告訴我們:“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
自然界的規律,就好象開弓射箭一樣,是瞄準目標有的放矢的,箭頭高了就壓抑低一點,箭頭低了就升舉高一點;弓弦拉得太滿,則力量多余,就要損一點力,免得弦拉斷了;弓弦拉不開,則力量不足,就要不一點力,免得箭射不出去。天道是最自然的,天生天殺,自動減省那些有盈余的,而補足那些不夠的;這樣就可以自然調節宇宙萬物的平衡而獲得長久。而人道的規律就不是這樣。自從太極圖流轉后,人道就離天道越來越遠,有極圖之私越來越背離無極圖之公,富的越富,窮的越窮,愈落后愈貧窮,愈繁榮愈富裕。人們為了保守一己之“私有”,往往是虧省那些不夠的,以供奉那些盈余的,昧著良心巧取豪奪,損公肥私。在老子看來,有誰能夠把自己有盈余的東西拿出來,去供奉天下呢?那就只有得道的圣人了。從商業道德的角度來講,通過“損有余而補不足”的商人就是道商。
商海之中,勾心斗角,爾虞我詐,風浪不平。老子認為,“圣人執左契,而不責于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道德經·第79章》)。怨怨相報何時了,調和矛盾和仇恨的最好方法就是“執左契而不責于人”,以德化民,以德感人,以德報怨,以德報德。你看,有道之士手上雖然執掌有借債人的借據憑證,而不去指責人家的無用和貧賤。有德者慈祥寬容,只是隨緣地掌管著借據憑證;無德者刁詐可可,將會利用借據憑證去逼迫人家償還債務利息,甚至奪取他人之寶。為什么要這樣做呢?因為老子看到了天道雖然無親無愛,卻經常為善人帶來大福報的規律演變。
歷史上,孟嘗君曾食客三千,當時齊國有個叫馮諼的人,很窮,就托人來投靠了孟嘗君。孟嘗君問:“客人有什么愛好?回答說:“沒什么愛好。”又問:“有什么本領?”回答:“沒什么本領。”孟嘗君答應收留他。孟嘗君的左右親近,看他沒什么本事,就讓他住下等房屋,吃粗劣的飯菜。過了10來天,孟嘗君問傳舍的負責人,馮諼干什么?傳舍負責人說馮諼很貧窮,沒有什么東西,只有一把長劍,他無事就靠著柱子,彈著他的劍,歌唱道:“長劍啊我們回去吧,吃飯沒有魚?”孟嘗君說:“給他吃魚,讓他住幸舍。”過了不久,馮諼又彈著長劍說:“長劍啊,我們還是回去吧!出門無車!”左右的人都嘲笑他,又告訴了孟嘗君!孟嘗君就讓給他準備車馬,住上等的房屋。過了不久,馮諼又彈著長劍說:“長劍啊!我們還是回去吧!沒有東西養家。”左右的人現在是厭惡他了。孟嘗君問手下的負責人:“馮先生有親屬嗎?”負責人答:“家有老母。”孟嘗君就派人供應他的家用。從此,馮諼不再唱歌了。
有一次,孟嘗君問門下的食客:“誰能為我到薛地收債?”馮諼自告奮勇。孟嘗君就召見了他,為他準備好車馬,整理好行袋,放好債券,就要上路,馮諼說:“先生收債回來,您要買點什么嗎?”孟嘗君說:“看我家缺什么就買什么?”馮諼到了薛地,把欠債的人召集起來,一一核對債券,依貧富能還的,約定時期,寫在債券上,然后假傳孟嘗君的命令,把窮人的債券都燒了。馮諼對眾人說:“孟嘗君之所以貸款給你們,不是為了利息,是為了你們的生活。但是君門客有數千人,俸食不足,因此不得不來收取利息供養門客。今天能還的要按期償還,窮困不能還的,全部燒了。君對你們薛人的恩德,如此深厚。”百姓都叩頭歡呼:“孟嘗君真吾父母也!”
馮諼回去見孟嘗君,孟嘗君問他:“債收完了嗎?為什么這么快?”馮諼說:“收完了!”“買了什么東西啊?”馮諼答:“您說‘看我家缺什么就買什么?’我想,您家中有用不完的珍寶,狗、馬滿圈,階前全是美女。您缺少的是‘義’而已!我為您買了‘義’。”孟嘗君問:“怎么買的義?”馮諼說:“薛邑是您的封地,對這里的百姓,您不想對自己的兒女一樣對待他們,卻像商人一樣去榨取利息。我私自假傳您的命令,把不能還的債券都燒了,百姓高呼‘萬歲’,這就是為您買回了‘義’。”孟嘗君聽了很不高興,事已至此,也沒辦法,只得讓他退下。一年后,有人在齊王面前進讒言,齊王就讓孟嘗君回自己的封地薛邑。當離薛邑不到100里時,百姓在半途中迎接孟嘗君。孟嘗君回頭說:“先生為我買的‘義’,我看到了。”
人在得意之時,對“義”不重視,只有失意之時,才知“義”的可貴,馮諼為孟嘗君買“義”,使他失意而不失“義”,這樣才能陰與陽平衡,功與德和諧。相比之下,漢朝主父偃死時,無人為他收尸,明朝嚴嵩被罷官時,一路上沒人賣給他東西吃,都是做官時不積德的惡果。
《淮南子》說:“東海有一種鰈魚,總是并排而游;北方有一種婁獸,總是輪流捕食、守窩;南方有一種鶼鳥,永遠是比翼雙飛。這些鳥獸魚類都知道相互扶助,更何況萬乘之君呢?”如果我們能讀懂《道德經》,能夠真正理解老子“利而不害”、“合而不爭”的大智慧,在商業經營與合作中,我們就能脫離自身的狹隘視野和束縛,予人以方便之心,寬厚之德,獲得前所未有的,“天下莫能與之爭”的大成就。
職場貼士:辦公一族在工作時不妨在椅背上加個靠墊,不時靠一靠,借助靠墊的支撐作用,使腰部肌肉得到放松,可有效預防和治療腰部酸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