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職場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職場知識學習網站!
微型調查
記者最近在不同年齡層次的上班族中做了一次“你希望有企業年金嗎”的微型調查,結果如下:
22-25歲,約有80%的人選擇“暫不考慮”;25-30歲,約有65%的人選擇“可有可無”;30-40歲,約有75%的人選擇“比較重要”;而年齡在40歲以上的人,90%選擇“非常重要”。
上面的數據似乎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不同年齡的人對企業年金的認同度有很大不同。30歲以下的年輕人養老意識不很強烈,他們不希望從薪水中拿出部分錢來繳納企業年金;而30歲以上的人則較重視對未來的預期規劃,比較重視人生風險的防范,因此希望繳納企業年金。
結論分析
為什么不同年齡層的人對關乎未來養老生計的企業年金的態度竟有如此大的差距?中宏保險公司理財顧問李宏的分析如下:
1、22-25歲屬于人生新起點,剛剛從學生轉變為職業人,對未來生活充滿憧憬,他們心里想的只是盡快找到適合的工作,薪水多一些,生活瀟灑些,因此,大多數人不拿“社會保險”當回事,對養老問題很不屑,覺得那是很遙遠的事情,甚至認為,公司已經給自己交納了社會養老保險,個人何必多此一舉呢?再說,如果不繳納企業年金,每個月可以增加幾百元的收入,何樂而不為?
2、25-30歲,這一時期往往處于“單身貴族”階段,也是人生的創業期,身體狀況也處在最佳階段,經濟上獨立,所需承擔的經濟責任相對較少。因此,這一年齡段的人,大多對養老抱著“以后再說”的想法,賺來的錢希望用在買房買車上。所以認為企業年金“可有可無”。
3、30-40歲是人生的重大轉折階段。很多人都會在30歲左右結婚,婚后保險需求大大提升,同時還增加了理財新觀念。這一階段也是為人父母階段,孩子的出生,對一個家庭來說,甚至可稱為“劃時代”的變化,對下一代的培育和培養成為整個家庭最重要的事情。因此,這個年齡段的人責任最重、保險需求也較高,比較重視未來生活保障問題。所以認為企業年金“比較重要”。
4、40歲的人開始步入不惑,家庭的負擔也開始加重,俗話“上有老,下有小”說的也就是這個時期,而且這時還可能面臨中年失業的困境,因此生活壓力較大。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就會非常注重退休后的保障問題,對企業的薪資待遇與各種福利更加關注,他們認為企業實施年金制度,就等于給自己的退休生活買了一份保單。
專家建議
李宏用這樣一個比喻來形容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養老保險是一口熬粥的鍋,每個月每人從自己的米袋里或多或少往鍋里倒進一把米;到老了的時候,分到一把或大或小的勺,從鍋里盛粥。但你喝到的只是粥。”
事實上,每個人都不希望“喝粥”度過下半生。“活得長是人生最大的風險”,李宏說,你不知道自己能夠活多久,退休后再活20年還是30年?你需要多少錢才足夠養老———100萬還是200萬?在從前,養兒防老,但到了今天,自己的養老需要從年輕時就準備。一個人如果不愿掏錢參與企業年金制,實際上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最終受損失的一定是自己。每個人都想活得精彩,不管是眼前的還是30年后,但30年后的精彩生活,必須要靠年輕時就開始積累。所以,如果企業實行了年金制,哪怕你上班才幾天,為了明天,建議你還是踴躍地去參與吧。
職場貼士:21世紀,沒必要對一種職業從一而終。要選那些有市場前景,有好的文化,有發展機會的單位,天下所謂成功者從不拘泥于一種標簽式的職位。
下一篇:女性為何升職難 心理學家說奧秘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白領當心辦公室隱患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