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職場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職場知識學習網站!
我的新教練對象馬總告訴我,她常常遇到這樣的尷尬:私下場合或飯局上的隨性嘮嗑很受歡迎,但到了正式會議場合,尤其不幸被點名表個態、做個小結,腦袋就“嗡”地一下找不到北。
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被發言”,人們通常都會有壓力,類似的“痛”,我的其他教練對象也都有過。聽說馬總的女兒正當談婚論嫁,我讓馬總給女兒做個假想的“婚禮祝辭”。不容馬總多加思考,她便被要求“開講”。不出意外,她還是講得凌亂。馬總一臉無奈,希望我給出“良方”。我給她看了一段錄像,那是我另一位“資深”學員的嫁女發言:
“……媽媽是過來人,想對女兒女婿說三句‘不是’:第一句,婚姻不是1+1=2,而是0.5+0.5=1。結婚后,小兩口都要去掉自己一半的個性,要有做出妥協和讓步的心理準備,收斂自己的‘鋒芒’,容忍對方的‘鋒芒’,這才是兩情永久的秘訣。第二句,愛情不是親密無間,而應寬容‘有間’……第三句,家不是講理的地方,而是講愛‘和稀泥’的地方……”馬總對“師姐”的發言很是佩服。她說,那位媽媽只說了三點,言簡意賅,我剛才講了幾點連自己也記不清了。
作為演講與禮儀教練,在老板們上媒體或做重要演講之前,我總是協助他們準備好三個要點。說事兒用“三點”,此法古已有之,并沿用至今。從亞里士多德開始就有邏輯三段論,古典名劇由三幕構成,政治家等也能熟練地用“三點式”來銷售理念。公元前47年,愷撒大帝在小亞細亞吉拉城大獲全勝,欣喜若狂的愷撒給羅馬友人報捷時只用了三個拉丁語單詞就報出了最強音:“Veni! Vidi! Vici!”(來到!看見!征服!)惜字如金,擲地有聲。今天,我們熟悉的政治口號中有“三個代表”,即便是“五講四美”,后面還要配上“三熱愛”。再看民間諺語:三樣東西一去不復返:時間、生命、青春;三樣東西要珍惜:父母、孩子、眼前人;三樣東西要把握好:機會、人生、婚姻;以及“事不過三”。
日本著名經濟學家森永卓郎曾提出“B級人生”的命題,引起世人關注。他把人生分成A、B、C三級:“有錢沒閑”,“有錢有閑”,“有閑沒錢/沒閑沒錢”。森永卓郎用“三級”層層分析比較了人生的價值。
人們在總結商界領袖喬布斯演講秘籍時發現喬氏“永遠只有三部分”。即便你的產品有N個優點,只要找出和強調最重要的三點,其他的幾乎可以一帶而過。 2005年他在宣布iPod突破性的進展時說:“第一點是它超級輕便……第二點,我們開發應用了火線接口……第三點,它具有超長的電池續航時間。”同年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畢業典禮上演講也只用“三個故事”,總結概括了他汲取的人生哲理。
喬布斯常常在進入主題后馬上給出陳述的框架結構:“下面我將從三個方面對這個問題進行闡述”。“3”也是最適合用來推動觀點的數字,它既是人們最容易接受或享受的心理數據,也是人們忍耐的極限。據說有位著名教授的外號叫“某十點”,他無論到哪兒都會宣布,“今天我要講‘十點’”。事后了解,聽眾充其量也只能記住其中兩三點。
“三點式”并非單純用1、2、3或“首先、其次、最后”,還可用邏輯、形象的關聯詞連綴。比如,時間:現在、過去、未來;人物:買方、賣方、中間人。一些成功的演講給聽眾留下了深刻印象。它們就像物理上的三棱鏡,能使各種理論如同各種波長的光一樣,顯示出各自的美麗色彩,但又在同一波段中,以波段的長短數據統一起來。
下一篇:做自己的伯樂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對待上司和下屬的軟與硬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