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職場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職場知識學習網站!
五年前,我在單位的走廊里碰到蘭粟粟。她精神抖擻。穿一件黑色皮衣,走起路來生風,像一顆隨時準備發射的子彈。那時我在總編室做行政,和她的第一次接觸就是用掃描儀幫她掃圖片。半年后。一次職稱培訓,我和她坐在最后一排聊天。她一面聽一面點評,儼然業內資深、成功人士的意見讓我頻頻點頭。課間休息。我和她談起我想過的幾個選題。她歪著頭,一手托著腮,對我說:“我試著要你過來吧。”
在此之前。是我人生的迷茫期——在這家以古籍影印起家的老社,學近代史的我,無所適從:句讀,通假、異體字,弄得我頭昏腦漲;地方志、琴譜、各種經卷,整理編校的過程只讓我感到晦澀枯燥。
總編室的工作也讓我煩惱,每一天都很忙,年終總結時卻不記得做了什么、學到什么。而蘭粟粟是社里引進的人才,以做文史類暢銷書見長,去她的部門,對我來說,是機遇更是挑戰。
我就這么成了她的兵。
她對屬下要求極嚴。
每個周一,我們幾個捧著小本子坐在她面前挨個匯報工作,她在筆記本、日歷上邊聽邊寫邊做標記,她看似漫不經心,實則全神貫注,有些事,你剛想含混過去,她已猛地抬頭,你的什么什么好像還沒完成?你若不給她一個合理答案。便會被繼續詰問。“為什么效率這么低?”繼而上綱上線,“什么叫職業精神?”
被訓過幾次,我便學了乖。后來,我們分開,她曾提起對我最初的印象,“聰明,但散漫”,說這話時,以及以后,我已從某種程度上變成另一個她——直至今天,我仍保持著她留給我的習慣:每個早晨列出當天要做的事。再按重要程度重新排序,做一件畫一個勾,勾畫完才意味著今夜好眠。
她做事直接,并教我直接。
一日,我和一位作者通電話,我說。你可以模仿“誰誰”——“誰誰”是我的文字偶像。
電話說完,蘭粟粟已立在我身邊,她說,如果你喜歡“誰誰”的風格,就直接聯系他,而不要試圖找人模仿他。
“可人家是成名的作家,會搭理我嗎?”我忐忑。
“不試怎么知道,”她斬釘截鐵,“要學會用最直接的辦法解決問題。”
我幾乎被逼著寫下平生第一封約稿郵件,在郵件中,我“直接”表達了仰慕之情,“讀書時,我每晚看您的文章入睡,當編輯后,我的職業目標就是做您的責編。”
我不抱希望。但第二天就接到“誰誰”的回信。
他說他被我感動了,在之后的交流中,他表示,有多部書稿可以與我合作。
“誰誰”與我合作的第一本書,就獲得了當年的國家級圖書獎項。“直接,要多主動就多主動”,初戰告捷,我滿懷欣喜沖進蘭粟粟的辦公室,她就關于如何當編輯。對我總結。
那段時間,我們非常忙碌。
每個人同時做幾本書,每本書從無到有——市場調查、策劃,約稿、編輯,盯排版、設計。和印制、發行溝通及后期宣傳都由責編一個人完成。
就在那時,我學會了如何最有效地工作。蘭粟粟自己動手制了一張表,關于工作流程,精細到每一天該干什么。這張表廣為流傳,傳到我的案頭,同時做幾本書的責編時。我甚至能精細到每個小時該干什么,一旦有一兩個小時的空閑,便和她一樣實行“自我獎勵”,逛街、購物、喝茶、唱歌……不知為何,忙里偷閑的快樂竟大過真正的、純粹的閑暇。
那段時間,辦公室里,總是充滿歡聲笑語。
其實,那段時間,我們不是很順。
工作做得好。不意味著就能得到承認,尤其在一個論資排輩,怕改革,怕新鮮事物的老單位。
來自上層,來自周圍的種種言論變成實質性的干擾和阻礙,對此,我至今感激蘭粟粟的應對方式,因這方式最終變成了我面對逆境時的態度。
她還是那句話。“要有職業精神”。
她總是說。事情要像它該有的樣子進行。
所以,即便沒有人支持你。總有人反對你,攻擊你,你仍要按時保質地完成你的工作,因為那是你在工作,“賣大白菜,我也要比別人優秀”,她在稿子上圈圈點點,突然扔了紅筆。
她把自己變成一個品牌。
一次圖書訂貨會,我在現場,有江浙的訂貨商趕來。只因“聽說蘭粟粟在這里”。而這些人追隨著她,從A社到B社,已十來年,不認社,只認她。
最不順時,她開始寫作,“別讓自己閑著”。
那時,正熱播電視劇《士兵突擊》,她號稱“突迷”,在百度貼吧連載她家里幾個老兵的故事,打開辦公室門,外面是血雨腥風、各部門的混戰;關上辦公室門,她繪聲繪色,眉飛色舞地告訴我,今晚要寫到哪一章。
等我最終決定離開,轉行去報社時,蘭粟粟也找到新去處,那是她事業的一個新高度。
下一篇:壞老師or好老師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獨腿照樣可以舞出精彩人生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