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中國的百年老店這么少?在今天,這個問題是嚴肅的。
沒有對比,就沒有高下。調查統計顯示,日本“百年老店”21066家,其中8家企業擁有1000年歷史。反觀歷史悠久的我國,現存的超過150年歷史的老店僅有5家。
這也許不是一組客觀的數字,但背后卻是一些潛藏的問題,比如企業價值觀差異、傳統技藝后繼無人以及外部環境的制約。
有人說,從1916年至今,一家百年歷史的老店面起碼會遭受20次“生死考驗”,能夠活下來已經實屬不易。然而大時代變革,老字號既不能守舊,又不可急功近利,在轉變時需靜下心,去“創造性破壞”,去“自殺”,或許才能迎來重生。
中國企業生下來就“短命”?
有學者說過,行業不停在變,世界上怎么可能有百年老店?尤其在當今中國,我們持續穩定的商業環境還不夠長,還難以證明中國企業是不是做得成“百年老店”。
事實上,中國企業往往被評價為:在一時一事上容易成功,但基本不具備從一個成功到另一個成功的持續成功能力。那么,探討中國企業的百年老店“基因”是否存在,就顯得更加艱難而有價值了。
東京商工調查公司早在2008年公布的數據顯示,日本共有“百年以上歷史”的企業21066家,擁有千年以上歷史的企業8家。
而在中國,最古老的企業是成立于1538年的六必居,之后是1663年的剪刀老字號張小泉,再加上陳李濟、廣州同仁堂藥業以及王老吉三家企業,中國現存的超過150年歷史的老店僅此5家。并且經過計劃經濟時期的變異,其字號的傳承性其實已大打折扣。
根據2012年全球最大會計師事務所普華永道的調查報告,中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僅2.5年,集團企業的平均壽命僅7~8年,與歐美企業平均壽命40年、日本企業平均壽命58年相比,相距甚遠。
日本被譽為是“工匠國”,其企業群體的技術結構猶如“金字塔”,底盤是一大批各懷所長的幾百年的優秀中小企業。這些企業或許員工不足百名,但長期為大企業提供高技術、高質量的零部件、原材料。很多中小企業在世界市場上掌握著某種中間產品、中間技術的絕對份額,甚至不乏獨此一家。
為什么日本有那么多百年老店,
反觀歷史底蘊深厚的中國卻沒有?
1.活100年,遭受20次“生死考驗”
什么是百年老店?直觀意思是,一家店可以開100年,傳兒子,傳孫子……世易時移,而店鋪一直在這里。
他怎么可以如此肯定?因為這家店鋪的產權,是屬于他的。除非出現不可抗的巨大災難——就算是碰上了,店鋪下面的土地,仍然是屬于他的。
他的家祖世世代代,居住在這里,這片土地是祖上所有,任何人無權剝奪。自己的土地,自己的店鋪,他當然要精心經營。不愿意為了一點蠅頭小利,而給自己的經營帶來不確定的變數。
假設大陸現在有家誕生于1916年的百年老店,讓我們倒推一百年,它會經歷什么?戰爭、土改、公私合營、文革、一系列城市化拆遷、改建……(此處省去一萬字)。草草計算,隨著時代進步,這家店面起碼會遭受20次“生死考驗”。
因此,一家店能否堅守成為百年老店,除了自身基因外,也受制于外部環境的制約。孟子曰: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字面意思是,有固定的產業,人才會有穩定不變的思想。
連米其林餐廳也難以例外。香港佐敦糖水店“佳佳甜品”獲得了街頭小食推介之后,房東隨即要求加租120%。因為高昂的房租,這家被三代人經營的店只好搬家——這就是著名的“米其林詛咒”。
國外很多店面都是私有恒產,店鋪拆了,下面的土地還是你的,如果你做得好,那你可以世世代代都來做這個,實現安身立命,過小確幸的生活。
而產權經濟學告訴我們,作為產權的所有者,哪怕這個人品質低劣,他也會像愛護眼珠一樣,保護這項財產。相反,如果產權不歸屬于當事人,哪怕道德再高尚,他也會短期經營,惡意操盤。
2.員工老齡化,后繼無人
人才是企業發展的基礎,老字號更需要耐得住性子、忍得住寂寞的人才能把傳統工藝和技術傳承下去。但遺憾的是,中國老店當前最大的問題還不是發展的問題,而是傳統技藝傳承后繼無人、人才流失嚴重的問題。
一個特別諷刺的現象,浙江某大學的絲織專業已經連續多年招不到一個學生,金融、法律、計算機專業卻年年爆滿。
老字號企業百年歷練,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工藝技術,且基本靠手工操作,需要長期實際工作經驗,比如湘繡行業培養一個高級繡工需要5到10年時間。但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成為各地老字號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繼承傳統技藝是一項艱苦、繁瑣、短期難以見效的工作,對年輕人吸引力不大,人才流失后企業技工年齡普遍老化,因此技藝傳承普遍出現斷層現象。
3.企業價值觀差異
對賺錢的理解不同
中國的大部分企業家,尤其是江浙一帶的企業家,似乎對賺錢有著某種天賦。所以,很多人在主業上小有成就之后,便立馬開始“多元化”戰略,投資房地產、投資股票證券。
而日本的企業家給人的印象似乎對產品本身更感興趣。拿汽車軸承來說,用我們的眼光看,好像是一個小產品,沒什么了不起。實際上光軸承需要研究的東西就太多了,幾代人都研究不透,哪有精力再去做別的?這也是為什么日本有家只做軸承的公司,規模不大,100多員工,但是服務的客戶卻是豐田、本田、鈴木這些大名鼎鼎的公司。
對技術的理解不同
在中國企業家眼里,技術基本上等于先進的設備,所以中國老板的設備一個比一個買得先進,但花錢培訓技術員卻舍不得,培訓全員的老板則更是少之又少。
日本人跟中國人不太一樣,他們買設備可能“很摳”,但是學習技術比較舍得花錢,而消化技術則更舍得花錢和精力。但是設備并不是最主要的,技術才是最重要的。技術的關鍵就是全面消化和全員掌握。
事實上,如果一個企業長期從事某一種產品的設計和生產,他們所掌握的信息、資源和技術就一定越來越系統和深入,優勢也就越來越明顯,任何一個新的進入者要想在短期內趕超是根本不可能的。
對速度的理解不同
中國人做事講究立竿見影,講究所謂效率和速度,急功近利的思想較為嚴重。而日本人似乎和我們不同。日本人看起來比較程序化和呆板,背后是嚴謹、精細、執著、精益求精、專注、專業、認真。而中國人大都比較靈活,背后常是耍小聰明、偷工減料。
不得不承認,日本經濟的發展還是在我們前面,而且發展的結構、質量比我們要好。日本經濟對能源的消耗和對環境的破壞,跟我們也不在一個層次上。我們的單位能耗是日本的150倍,也就是說消耗同一個東西,日本創造的價值是我們的150倍。這不能不值得我們深思:何為快?何為慢?
百年老店都是不斷“自殺”重生的結果
老字號優勢在于“老”,老工藝、老品牌、老信譽、老口碑;老字號遇到的困難也在于“老”,觀念老化、體制老化、產品老化、經營方式老化。一提起“老字號”,人們往往很難把它們與時尚產生聯系。甚至有不少企業擔心自己掛出“中華老字號”招牌,會損失掉青年消費者。
作為歷史的見證者、民族道德的傳承者和中華文明的發揚者,老字號們大多經歷了歷史的洗禮與歲月的雕琢,見證了時代的更替與環境的變遷。“老”既是優勢,又是挑戰。面對挑戰,出路何在?
有一些發展勢頭良好的老字號企業謀求多元化做大做強的戰略。比如,2012年上海老字號冠生園集團賣掉了“大白兔奶糖”,轉型去搞金融地產,一度引發輿論軒然大波。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老字號急迫尋找轉型之策可以理解。但到底如何轉型?我們認為首先是傳承,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老字號傳承上百年,最重要的核心文化是“義利兼顧”,且“義”字當頭。老字號都拋開自己核心業務進軍房地產金融,那還是老字號嗎?”
在歷史的長久綿延中,老字號們早已不只是一個品牌,而是內生為文化傳統的一部分,是歷史敘事中的標志物,在符號層面上承載著一段段共同記憶。這也是人們總說的“情懷”,是他們希望老字號得以傳承的理由。
因此,創新發展也應該在堅守老字號本身文化內涵的基礎上進行。吳裕泰的“制之惟恐不精,采之惟恐不盡”、全聚德的“全而無缺、聚而不散、仁德至上”、同仁堂的“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王老吉的“老老實實王老吉”,都是一代又一代老字號人的不斷堅持、誠實守信、精益求精并最終讓品牌發揚光大的重要基因。
另一方面,我們確實經歷著數字時代的激烈變革,一切似乎都在變化,用戶需求在變,銷售渠道在變,甚至商業模式本身也在變。對于有著路徑依賴的老字號來說,或許轉身非常艱難,有時甚至需要“壯士扼腕”的勇氣。
海爾的張瑞敏說,所有的百年老店都是“自殺”重生的結果,不少百年老店可能“自殺”過很多次,現在干的產業和原來干過的產業很可能完全風馬牛不相及。因此,要想富有成效、基業長青,就得跟上了時代的發展。百年老店之所以很難做得到,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要不斷地戰勝自己。
經濟學家熊彼特有個著名的“創造性破壞”理論,講的是企業要創造性地破壞曾經的產品、產業,尤其是自己的產品和產業,才能獲得新生。這就要求企業時時刻刻“自以為非”而絕不能自以為是。自以為非有可能找到新的機會;如果自以為是,百年老店就不可能存在。要么是破壞自我,要么被破壞,沒有其他的出路。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只有那些不斷創新,適應市場的品牌,才能贏得歷史。大時代變革,老字號不能守舊,但在轉變時需靜下心,以它成功時秉持的“工匠精神”,來讓自己重新適應時代。
來源:正和島
ID:zhenghed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