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職場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職場知識學習網站!
第一步:先懂理財類型
理財產品可劃分三大種類:保本固定收益型、保本浮動收益型、非保本浮動收益型。
保本固定收益型。顧名思義,銀行提供理財本金及收益保障,此類產品風險較低。保本浮動收益型。此類產品銀行保障投資本金,但不保障理財收益,即在收 益方面,用戶需承擔一定風險,但從歷年此類理財產品到期收益結算來講,很少出現產品的最終收益率低于產品預期收益率的情況。非保本浮動收益型。此類銀行不 提供本金及收益保障,客戶理財資金面臨一定的風險,建議有一定投資經驗的客戶購買。
第二步:判斷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
判斷銀行理財風險高低還有一個更簡單、更直接的辦法,那就是看產品的風險等級。如果是第一次去銀行購買理財產品,銀行通常會要求大家做一個風險評估 測試,投資者只能購買自己相應或更低風險等級的理財產品。由于對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劃分沒有統一規定,各家銀行對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采用了不同的符號。
總體而言,基本分為五個風險等級,包括:謹慎型產品(R1)、穩健型產品(R2)、平衡型產品(R3)、進取型產品(R4)、激進型產品(R5)。 小編建議大家,買銀行理財產品買R1、R2級別就可以了,這類產品風險系數很低,R3級別以上的就要謹慎購買了,此類產品本金和收益的不確定性較大。另外,如果產品投資組合里面是否有“股票”字樣,那風險級別至少在R3以上。
第三步:選擇產品發售銀行
了解了產品核心特質,接下來就要選擇產品的發售銀行了。不同銀行有不同的理財政策。
另外,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取決于兩方面的因素:一是理財資金投資基礎資產所獲得的收益率,二是管理費、銷售費與托管費等與理財產品相關的費用。在投資資產價格相當的情況下,低費率的銀行產品收益率自然更具優勢。
第四步:了解運作周期特點,制定理財規劃
每款理財產品都有自己的運作周期,比如華興銀行“華興超越”系列理財產品,期限覆蓋1個月至1年,既有單期發行的封閉式產品,又有滾動運作的周期性產品,還有可按客戶需求個性化定制的專屬產品。此時,用戶就要根據自身資金使用情況選擇合適的理財產品。
如對資金的流動性要求比較低,打算做中長期的投資,可以選擇期限較長的銀行理財產品,如半年左右,這樣收益率一般較短期的略高一些,而且也減少了到期后重新購買理財產品時募集期的空檔天數。
第六步:銀行理財產品的資金去向
銀行把投資者的資金都募集去之后,會拿去投資,一般投資渠道包括存款等高流動性資產、債權類資產等,說明書上都會提及,但是銀行不會跟你說每部分的具體投資比例,投資者是無法得知資金的具體配置情況。不過一般來說銀行理財資金大部分都投向于各類債券,風險相對可控。
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注意事項1、理財產品是會虧損的
近年來,銀行理財產品的市場異常火爆,一是有遠高于定期存款的收益率,二是投資者對銀行的信任。而當下,很多人對銀行理財產品的印象也是:低風險、收益率高于定期存款。這種印象總的來說沒有錯,但銀行理財產品絕不是垂手可摘的牡丹。過去,多家銀行曾爆出的銀行理財產品“零收益門”、“負收益門”事件就是最好的警示。
投資者要明白,理財產品的穩賺只是傳說,有的理財產品到期時,有可能得不到預期收益,有的甚至連本金也不保。
2、募集期藏有玄機,理財收益會被“攤薄”
通常情況下,銀行一般會聲稱,銀行理財產品在資金募集期和清算期不享有收益,是按活期存款利息計算的。如果投資者買入時間較早,而該產品的募集期和清算期又比較長,那么實際收益率就會被拉低。
比如某商業銀行推出的一款預期收益率高達5.5%的1個月期限理財產品,從9月26日開始銷售,10月7日才結束募集,10月8日起算利息。也就是說,購買的這款產品,空檔期是12天。這10多天的空檔期,可不就“攤薄”了購買者的實際理財收益?
3、預期收益不等于實際收益
隨著銀行間競爭激烈程度的不斷加大,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也水漲船高。很多銀行都競相推出收益率“誘人”的理財產品,如某商業銀行一年期的人民幣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達到15%左右。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理財產品都能達到其承諾的收益率,因為預期的收益率并不等于實際到期的收益。
理財專家提醒,選擇銀行理財產品,不要光盯著收益率。實際上,許多產品由于存在著“貓膩”,投資者最終到手的收益,并沒有宣傳時說的那么多。
4、產品評級不見得靠譜
在產品說明書中,我們經常能看到相關的風險評級,如中信銀行一款產品就在說明書中顯示為PR2級(穩健型,黃色級別),其實都是銀行自己給自己評定的,并非是第三方機構評的,意義并不大。
不僅理財產品的風險評級本身不可靠,而且銀監會明確要求銀行必須進行的投資者風險測評,不少銀行也在走過場。
5、風險提示必須看清楚
盡管銀行會按照相關部門的要求,在銀行理財產品說明書和合同上,對風險提示做所謂表述,但是那些風險說明由于太專業甚至充斥著各類專業術語,對于投資人并沒有多大價值,普通人也看不懂。
記者在查詢了眾多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說明書后,發現盡管很多說明書長達十幾頁,但是對于產品的本質風險揭示甚少,大部分是營銷性質的語言,而非客觀的深度分析。
6、資金投向要關注
理財產品的資金投向直接與產品的風險掛鉤。投資者在看產品說明書時,必須關注資金投向。
如果資金投向為債券回購、存款、國債、金融債、央行票據等,這樣的理財產品風險就低;如果資金投向為二級市場如股票、基金等,這樣的理財產品風險偏高。
7、不去觸碰“霸王條款”的理財產品
在銀行理財產品說明書里,某些設計條款明顯偏向銀行,把投資者的收益“榨干吸盡”,投資者要當心這樣的理財產品,盡量不去觸碰。
比如,在某些結構性理財產品的說明書中,一概規定“超過預期年化收益率的最高部分,將作為銀行投資管理費用”。
8、看清產品是銀行自發還是代銷
在銀行渠道里,大部分銀行理財產品都是銀行自發的,但也不排除銀行作為代理銷售其他的理財產品。
如某些銀行理財產品的說明書中,明確寫著“銀行作為投資者的代理人……”這樣的聲明。銀行只承認是代理、委托關系,若出了事,它不負責。
9、超高收益往往是“鏡中花水中月”
對普通投資者來說,無論是否能夠讀懂復雜的產品說明書,高收益率都是很大的誘惑。
目前結構性產品多為保本、部分保本或非保本的浮動收益型產品,由于觸發條件等的嚴格限制,超高收益只能是“鏡中花水中月”,淪為銀行營銷的噱頭。
10、隱藏的費用要當心
與明面上的手續費相比,銀行理財的“隱形費率”問題更為突出。多家銀行理財產品說明書顯示,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計算公式為“理財計劃預期投資收益率-理財產品銷售手續費、托管費等費用”。
下一篇:高收入家庭投資理財案例分析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建行理財產品怎樣贖回贖回時間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