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職場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職場知識學習網站!
一、預期收益代替實際收益
用戶選擇銀行理財產品是為了獲取更高的收益,因此,高收益也成為了銀行宣傳理財產品,吸引用戶眼球的一個殺手锏。為了吸引客戶,銀行在銷售理財產品時會刻意夸大收益,不少工作人員在給客戶講解時也會口頭保證預期收益。銀行會在宣傳中強調此前發行的同類理財產品均達到預期收益,令客戶對收益產生心理預期,把預期收益當作是實際收益。而實際情況是,有很多結構型理財產品都沒有達到預期收益,有的甚至本金都虧損。
小融提醒:用戶在購買款理財產品時,一定要注意銀行宣傳的收益是預期收益還是實際收益,預期收益只是根據目前的情況預測出的收益,并不是實際收益,不要把預期收益率當成是實際收益率。如果發生意外情況,實際收益很大可能會低于預期收益。
二、偷梁換柱,理財產品“變身”保險
據統計,有30%的用戶在購買理財產品時被誤導,把保險當成了理財產品。不少保險公司的銷售人員會在銀行內推銷保險產品,而且銀行的工作人員也會給用戶推銷其代售的保險產品,用戶在銀行內很容易被“忽悠”,稀里糊涂的就買了保險。
小融提醒:用戶買理財產品時一定要注意產品認購書上寫的是理財產品還是保險。如果被告知想要購買的理財產品已售完,而工作人員又推薦了另一款產品時,用戶就需要小心了,這個時候是最容易被銷售人員“忽悠”,錯把保險當成理財產品的。
三、延長募集期,導致收益縮水
理財產品在發售時都會有募集期,時間從兩三天到半個月不等。在募集期這一段時間里,用戶的資金是沒有收益的,最多也只是按照活期利率計息。對于理財產品來說,募集期越長,實際收益率就會越低。這在一些短期理財產品上體現的非常明顯。例如某一款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為6%,時間為30天,募集期為5天,如果用戶在募集期的第一天就購買該產品,那么最后的實際收益率為6%x30÷35=5.14%,明顯低于6%的預期收益率。
小融提醒:由于理財產品都有額度限制,不少用戶為了搶額度,往往在產品募集的第一天就購買。而在募集期內,資金一般按照活期計算利息或者根本不計利息,這就會導致用戶的收益被攤薄,所以用戶在選擇理財產品時不要被名義上的高收益率所迷惑。
四、“霸王條款”賺取超額收益
在理財產品的說明書中,有些條款明顯偏向銀行。如,某些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的說明書中會規定“超過預期年化收益率的最高部分,將作為銀行投資管理費用”。也就是說,如果某產品的預期收益率為8%,但最后的實際收益率為10%,那么多出的2%就歸銀行所有。
小融提醒:用戶在購買理財產品時要盡量遠離這些帶有“霸王條款”的產品。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如果發生虧損,需要用戶自己承擔風險,但是產生的超額收益卻歸銀行,這完全就是從用戶身上“榨取”收益。
五、管理費用暗藏“隱形”收費
與明面上標明的各種管理費、手續費相比,銀行理財產品的各種“隱形”費用也是層出不窮。理財產品實際收費費率很可能高于銀行直接標明收取的收費費率數倍乃至數十倍,這些費率與投資者拿到的收益相比,比值也可能超過40%。
小融提醒:一般理財產品說明書中,預期收益率=預期投資收益率-產品銷售手續費、托管費等費用。如果銀行只按照手續費、托管費收取費用,那可以說是非常“厚道”,而事實上,銀行的隱形收費都被藏在這個“等”字里面。
六、“忽悠”用戶,避重就輕,信息披露不完整
銀行工作人員在推銷理財產品時,往往只強調收益,不談風險。產品說明中關于風險的表述充斥著大量專業術語,普通用戶根本看不懂。很多銀行不披露或者選擇性披露信息,產品信息不完整、資金投資用途不明、收費項目不明、信息更新不及時等是很多理財說明書存在的問題。而且,在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也不一定就是銀行發行的,也有可能是銀行代售的其他公司發行的產品。如果產品出現意外,不是銀行發行的產品銀行是不會負責的。
小融提醒:很多結構型理財產品都極其復雜,有些連專業研究人員都無法掌握到產品具體的投資情況,更別說普通的用戶了。用戶在購買時一定要冷靜,千萬不要被銷售人員的花言巧語“迷惑”,也不要被所謂的高收益“誘惑”,要看清收益,看清風險,看清是否是銀行發行的,謹慎選擇理財產品。
如何識別銀行理財騙局1、看誰家的產品
在了解銀行理財產品時,要分清是代銷還是自營產品,代銷的合同上蓋的第三方機構的章,比如信托、保險、基金公司。而銀行自營的就是章的銀行的章。 那銀行自營的產品是不是就百分百沒風險呢。當然不是。銀行也是公司,也有經營的風險。今年5月1日開始推行的銀行存款保險金制度,銀行以后就可以名正言順的破產了。銀行真要破產,存款是可以保險的,但是理財產品是不受保護的。
2、看錢去哪了
這條很明確的寫在合同里,如果投向股票,期貨這些高風險的產品,就要給自己打一個大大的問號,另外,我們見的最多的就是銀行員工飛單。飛單的意思就是銀行員工為私力,表面向你推薦的是銀行的產品,或是銀行代銷的產品,但是當你付錢買的時侯,給你調包了。“掛羊頭賣狗肉”,后來就有河北,江西等地要求。在銷售時,一定要錄音錄像。這也算是一種保護。
3、看風險等級
每一份理財產品,在說明書或是合同里,都會標簽風險等級。謹慎型產品(R1)、穩健型產品(R2)、平衡型產品(R3)、進取型產品(R4)、激進型產品(R5) 建議大家選擇R1和R2級就可以了。這樣風險比較可控,當然收益也相對低一點。
4、一定別信保本保息
任何理財產品的合同都是絕對不會出現“保本保息”這4個字的,這是中國法律明令禁止的行為,如果他這樣承諾你,一定是在滿嘴跑火車,不要再天真地相信任何保本保息的宣傳,任何不能落實在合同中的承諾都是無效承諾。風險和收益永遠對等,這條真理已經被無數人用真金白銀實踐過。
下一篇:什么是投資型商鋪投資型商鋪靠譜嗎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小贏理財是騙局嗎會跑路嗎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