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職場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職場知識學習網站!
1
最近,很多金融產品的收益率都在走高,于是,有讀者在「真話財經」后臺留言問:「現在,理財是不是進入了高收益時代?」
「真話財經」回復:「理財端的收益,必然是負債端的壓力,如果搞不清高收益背后的原因,以后恐怕要吃大虧。」
在各類上漲的理財產品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數國債和銀行理財了。
11月14日,10年期國債收益率歷史性破4.0%。
如果你對國債沒有關注,可能對4.0這個數字沒有太多感知。但是要知道,上一次到這個點位,還是3年前的秋天。
10月份銀行理財產品平均預期年化收益率達到4.63%。
看到這個數字,校長甜也大吃一驚。2015年9月后,銀行理財用了兩年零兩個月的時間達到這個新高度,而且還出現了一家收益超過6%的銀行——恒生銀行。
從11月份目前的數據看,銀行理財收益率還在小幅上升。
2
那么,金融產品的收益率為什么會走高?
「真話財經」從2方面分析這一問題。
首先,來看看十年期國債利率走勢,這應該是最有說服力的例子了。
十年期國債利率是一個官方指標,可視為無風險利率基準來觀察資本市場,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定海神針」。
一般來說,玩得起國債的基本上都是金融機構。因為金融機構的資金量太大,需要大量配置流動性比較好的國債。
當國債價格暴跌,就代表金融機構沒錢玩了,這么大體量的債券找不到接盤俠,賣都賣不出去。
如果金融機構自己都沒錢了,那一直靠金融機構輸血存活的小機構就更加沒錢了。
說白了,整個市場都沒錢,錢變得更值錢,推高了資金成本,使國債收益率不斷走高。
因此,我們可以總結出一條規律:無風險利率持續上升,說明市場「很差錢」;持續下降,則說明「不差錢」。
比如,2013年6月-2014年1月,國債收益率在短短半年內飆升,并在2013年年底達到階段性最高點4.6%。
此后,在央媽重啟雙降+信貸政策放松的「組合拳」下,國債利率在2016年10月降到2002年以來最低水平2.6%。
而目前國債利率歷史性破4%,背后的真相正是「錢荒」。
當然,央媽為了市場穩定會有動作,就像10月末的國債暴跌,央行就連續幾天都是千億級的回籠資金,而這次收益率破4,央行一次就投放了2800億元的貨幣。
上周四,央媽又進行逆回購操作了,而且一次性投放3300 億元!從11月10日起連續4天,央媽逆回購操作共計投放了8700億!
央媽的這些舉動,正是反映了當前市場資金面狀況,缺錢,特別缺錢啊。
除了十年期國債利率的官方指標,校長甜也會用一個民間指標來觀察資本市場,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全球規模排名第一的貨幣基金」余額寶。
在剛剛提到的2013年7月-2014年1月這段時期,余額寶七日年化收益率最高曾達到6.7%,后來央媽放水,余額寶七日年化收益創造了階段性最低,下降到2.3%。
所以,當我們想了解目前資本市場資金狀況時,如果覺得國債離我們「太遠」,看看支付寶收益就能判斷。
3
除了國債和支付寶收益率這個指標,還有一個決定性的數據可以證明市場是真的沒有錢。
這個數據就是央行公布的10月份M2增速。
沒有一點點防備,沒有一絲絲顧慮,上周央媽突然傳來大消息:廣義M2增速創下27年新低,10月僅增長了8.8%。
要知道,自1990年有數據統計以來,我國的M2常年保持2位數增速,10月份增速回落到個位數時代,可謂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M2象征著貨幣的供應量,反映的是現實和潛在的購買力,M2增速大降是金融體系降低內部杠桿的反映,表明貨幣供應量不斷減少。
進一步來看,整個市場的新增貨幣一直在減少,相對而言錢就變得越來越值錢,也就導致市場利率開始走高。
4
然而,當市場利率走高到一定程度就可能產生「危險」,也就是當利率達到一個打破收入和利息支付的均衡點,當利息支付>收入時,就會形成違約。
需要注意的是,這樣的違約是不可預期的,誰也不知道下一個倒霉的是誰,指不定那一天一覺醒來,就發現自己投資的產品違約了。
因此,面對理財高收益的新常態,大家其實更要小心。理財端的收益,必然是負債端的壓力,收益的背面是風險。
在這種情況下,「真話財經」建議,如果我們手握大量現金,短期內不妨選擇高息拯救銀行,畢竟現在銀行缺錢,求錢若渴啊。
然后,在理財產品上小有斬獲之后,就可以準備抄底股市了。在錢荒前期,股市必然下跌,就像現在這樣,然后跌的差不多了,抄一個小底,做個中長線的投資,回報會很可觀。
巴菲特這個老司機不是也說了嘛,「在別人恐懼時貪婪,在別人貪婪時恐懼。」
來源:真話財經
下一篇:買理財產品有風險嗎理財產品有哪些風險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一萬理財利息多少不同理財產品一萬塊一年利息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